趣味测试分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2020年春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
TUhjnbcbe - 2022/9/2 21:48:00
白癜风分型治疗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383.html

1.《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有机会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并且可以和老师们探讨怎样能更好地教学本课。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很长,但是文章每一节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还是决定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而我要教学的为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谈年”的方式,主要运用交流、体会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学习及联系自己的过年感受,体会出人们盼望新年,准备过年的忙碌,喜悦的心情,及我们中国传统新年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特有地位。整节课,我努力地调动学生对新年的美好回忆,利用了一些图片及喜洋洋的乐曲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很快地进入角色,沉浸在了喜庆的气氛中。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老北京人是如何过年的,使之与文本产生共鸣。

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老师们的评课,感觉教学中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感觉教师的引导过多,课文的每个方面都想要学生掌握到,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结果却适得其反。一堂课下来,重点没突出,难点更不能突破。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此外,在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如果教学中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课堂气氛可能比较热烈、浓厚。

2《腊八粥》教学反思

《腊八粥》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里的一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真正让我们走近了“民俗”,感受了“民俗”。那浓郁的民间文化和民间气息映入的孩子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置在其中。

文章重在通过主人公八儿的语言、行为及心理描写体现八儿迫不及待地想吃腊八粥,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文的线索。于是,课堂上我便抓住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一方面,我抓住语言描写来帮助学生洞察心理。文章中共有七处描写八儿与母亲的对话,虽然语言并不是很多,但却能充分表达出八儿急于吃到腊八粥的心理。于是,我便让孩子们找出描写八儿语言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从读中你体会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孩子在动笔、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八儿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再到“美妙的猜想”,一直到最后的“亲见时的惊讶”,将八儿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同时也将一个可爱的、天真的孩童形象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让人不得不喜,不得不爱!

另一方面,我抓住行为、表情来向学生展现心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不但通过八儿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作者还注重的是八儿行为和表情的描写。“从哪里还能看出八儿特别急于吃到腊八粥?”一个问题将孩子们再次带到课文之中,“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一词把八儿对腊八粥的惦记形象地写了出来。“八儿要哭的样子”“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都真实地将八儿的心理展现给大家。八儿心理变化的描写将一个嘴馋的小孩子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八儿等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也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展现给了大家!文章内容较浅显,在抓住八儿心理变化的同时更抓住了孩子们对八儿的喜爱之情,运用了最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文字,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孩童深深地注入孩子们的心中!也激起了孩子们对腊八粥的爱恋之情!可见,抓住孩子的心是最重要的!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的机会较少,如果课堂上充分组织学生朗读,互动,效果会更好。

另外,对于开头讲腊八粥的做法及人们对其的喜爱的处理,总觉得有着不小的欠缺,因为对这一段文字的表达妙处,处理得太简略了。没有透过文字表达人们对其的喜爱,从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这是对不同年龄段人都喜欢腊八粥的具体描绘处理不当。又从“看”“闻“吃”来一点点的体现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体会不深刻。如果此时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去品读一下,那会在品读的过程中学会这样的写作方法,这样才在遗漏中补回一点缺失。可见自己的备课不够深入,文本剖析不够精当所致,今后的教学应予以警示。

3《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以《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诗组成。以民俗、民间故事为主题,讲述了寒食节、中秋节中美好的民间传说和民俗,引导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诗需要有感情朗读和背诵,理解诗意。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1)搜集民间故事,激趣导入。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然后让学生简单地跟大家汇报一下,要求是一分钟演讲,把语言组织好,让别人听明白。然后导入课文,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就会很高。

(2)写民间故事,拓展提高。

上完课,学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我让学生试着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听到的、看到的优秀民间故事,这样的写作训练,减低难度,深化课文主题,内化所学的知识,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趣,效果好。

2.教学收获(思得)

(1)仿写句式,扎实语基。

《寒食》诗中的句子“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教学中我让学生提炼出句式“无……不”,然后学生进行由词到句,进行练说,仿写,从而达到学会就要会用的目的,让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内在的东西。

(2)学习炼字,感悟诗情。

古诗中很多字都是诗人“千锤百炼”而成,《迢迢牵牛星》原句是“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我问学生:“迢迢”和“皎皎”互换行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找资料,悟诗情,明白了:“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迢迢”“皎皎”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音节和谐,质朴清丽,情趣盎然,自然而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3.不足之处(思失)

本课教学中,在指导朗读上,由于时间问题,再加上课前备课准备也不够充分,我害怕学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让学生泛泛而读,没有
  

2.发挥了学生口语交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在新课开始后经充分探讨,清楚地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即兴发言”前又安排了分小组讨论演讲的话题、内容、方法等,所以在举行班级“小小即兴演讲会”的口语交际时,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较好地处理了“训”和“练”的关系。本课教学做到了先“训”后“练”,“训”“练”结合,“训”中有“练”,“练”中有“训”,以“练”为主。在学生明确了“即兴发言”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后,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每两人自选一个话题进行自主独立构思并练说,然后先在小组交流、评议、修改,最后每组推荐一个即兴演讲得最好的学生到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在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并对修改好的部分进行再次展示、评议、演说。这样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口语交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习作:心愿》教学反思

在上课之前,我们在备课时把此次习作内容归为以下四个问题:

1.我的愿望是什么?

2.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愿望?

3.为了这个愿望,我努力做过什么?

4.如果愿望实现了,我会怎样做?

开课伊始,我抛出习作要求问孩子,你知道本次习作的主题是什么吗?他们说,是我的愿望。那什么是愿望呢?他们说是心愿、想法,我以参考书里的解释作为结论:对一件事情的美好想法和期待。根据期初备课,为了区分开理想,我武断地下结论说,愿望通常是通过短期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而理想必须是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达成的目标。

那么,要写我们的愿望,首先要明确什么呢?孩子说,得知道愿望是什么?我请孩子轮流说出自己的愿望,我现在很庆幸我强硬地请每一个孩子说出了那时那刻他们自己的愿望,尽管有的孩子也是在因为听了他人的表达后受的启发,有雷同。因为这正是孩子的一次口语表达。但是我现在觉得如果这个问题提前布置的话,给他们更长时间去思索,或许孩子的思维会放得更加发散,想得更加开阔。

知道了愿望是什么?接下来该告诉别人什么呢?孩子说,得让别人知道为什么有这个愿望。一切看起来水到渠成啊。当我再请孩子我愿望和原因连在一起做完整的表达时,这次多数孩子们陷入了思考。接着,一部分孩子纷纷举起了手,我很感谢孩子们是在认真思考后说出的心里话。我们认真听着,即使愿望一样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我以养小动物为例,肯定了孩子的独立思考:同样是想养小动物,他们养的一样吗?同样是养小狗,他们的原因一样吗?真好,我说我喜欢这样个性化的表达。

我想,习作,正是因为它具有个性化的体验,具有个性化的见解和具有个性化的表达才更耐人寻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把前两个问题细说了一下,但第三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我们是以想养小动物为例进行的展开,先请那几个孩子说,再请其他孩子帮忙。我很后悔为了避免有的孩子不会说,不会写,我竟然根据孩子的回答和我的想法归纳了一下从哪几方面努力实现和实现了愿望要从哪几方面去做。要知道我的这种自做聪明和一厢情愿,有可能换来的是孩子的众口一词,这对他们的思维来说或许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桎梏。

我追求在习作上让孩子们个性化的表达。这在第一,二方面,我做到了。但是在反思整个习作指导课时,我觉得如果在孩子口语表达完一和二之后,我如果能在表达方法上再给孩子以启发,他们的开头也许会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书面表达的要求。这个问题在一稿交上来已经暴露无遗。经过再指导后,二稿交上来有明显改善。

总之,在习作指导课上,全体孩子的口语练习和书面表达指导是必要的。要达成孩子们富有个性的表达,对于教师,说多还是说少,哪里说多,哪里说少,还真是一门学问,值得再进一步细细斟酌,慢慢敲打。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学生的作文写的好不好,开头和结尾很重要。有的学生写了几年作文,还不会开头。甚至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作文常用的一些开头结尾的方式方法。

一、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摸索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我们整合网络资源,发现作文常见的开头和结尾方式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点题式、引用式、设问式、描写式等,这些简单易懂的名称,学生记起来容易,运用起来方便。我们以课本为据,总结作文的开头方法。细心的老师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出示的“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而且进行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即:“简、新、美。”

二、针对不同作文学会选取适当开头和结尾

通过本次研讨课,学生对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以后的作文中会自觉运用那是最好。如果理解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每次作文教学中,我们都会选取适当的开头和结尾,对学生进行逐渐渗透,直至熟练运用和理解。相信每位学生都会有所得。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须引起每个执教者的高度重视。我坚信,只要我们主动地去探究,不断地去实践,认真地去反思,总结出好的方式方法为我所用。就像我们常说的,写文章虽有章法,但并无定法,相信我们开动脑筋多积累、多学习,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写出更好的文章。

随后,我们又讲到了外貌描写读人物刻画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根据文本提供的句子,注意到了讲与练结合。从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课堂反应还不错。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都被调动起来,讨论、交流、回答问题都比较热烈,练习的准确率也比较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然,如果我能在讲课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和练习再多加以评析,给学生质疑和交流讨论再多的机会,再多放手给学生总结归纳写作规律,我想学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其实每一个学生就像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只要我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火花,正确适当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对生活有更深刻的感悟,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文来。

14.《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文言文两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文通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不讲古汉语知识,而是由学生对照注释来理解课文,让学生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讲故事的形式加强对文章理解。

2.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教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3.传授学生学习文言的方法,(我采用回顾以前是如何学习文言文的,因为自己发现的会记得更牢一些)即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简化为六个字是:熟读、理解、感悟。

4.教给学生如何谈感悟。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感”要与“悟”相对应。

二、成功之处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不同,所以指导学生朗读尤为重要。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教师可以通过流畅自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读通读懂课文后,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学习态度不一样是导致学习结果不同的关键原因。再让学生说出从这个故事中所得到的启发。体会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

2.在《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学中辩斗成为了诵读的又一具体形式。无论是师生辩斗,还是生生辩斗,参与者虽然有创造性表演成分,但从不曾脱离文本;而辩斗形式及参与者语言、动作的变化,又无不映射出教师对诵读进程的把握和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提升。

3.创设“解疑”情境.极大限度发掘了学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难的能力,创造了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不足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注重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对于文本的朗读和朗读的指导做的还不够好,这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虽然学生学得比较踏实,但是,这些孩子们的学习,人云亦云,动口多,动脑少,不专心,不用心!气氛沉闷的课堂如何活跃起来,如何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还是要老师颇费心机的。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要指导学生断句,流利地朗读,要把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体会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和启示。

15《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他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可是父亲不许他动,使他充满好奇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表现了作者的天真无邪,情趣盎然。

一、教学效果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识,善于观察思考,富有探索精神的品质。在教学中,我大力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学生自主合作交流,了解课文大意,然后指导学生划出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分别采用放录音、自读、默读等形式,使学生在反复的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课文表达的意思。

《表里的生物》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的多,提问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二、成功之处

读中表情。

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三、不足之处

教学调控不够灵活有效,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四、改进措施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把爱注入学生心田,具体通过教学环节中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因此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学生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进一步求知的意念和力量。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反思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课文重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一论的形式。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准确把握教材,有效解读教材。我对教材的把握到位,整个课堂环节丝丝入扣,使课文的重难点问题不落痕迹地得以处理。尤其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上,如“追根求源、见微知著”等,做到了把词语放到课文中理解,在学生理解后又放到课文中解读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词语内涵,成为整个教学环节中精彩的一笔。

2.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了课文中所列举的三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的相同点的问题,使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3.课外拓展练习实用有效。这篇课文对三个事例的写作方法是这一课的最大特色,都是按“发现问题——观察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展开,同时这也是科学家们之所以有所发明创造的根源所在,在引导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并没有只停留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还进行了写作方法上的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仿照课文写法去论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观点,既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语文的素质教学落到实处,达到语文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二、成功之处

最大的成功之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内涵,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会得到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心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儿。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对于语文课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课标为本,教学中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设法让学生多去感悟的未知的东西,特别是重点词在句子中的含义,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感悟会好一点。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初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同时思考课题的意思。然后重点研讨这三个事例,用表格的形式,学生先分组学习,自主探究。全班交流时抓住重点句子去理解。最后总结含义,并进行拓展练习。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教学反思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阿西莫夫的一篇科幻小说,这篇科幻小说,叙述几百年以后,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发现了一本纸张印刷的书,从中了解到曾有过的有教师有学生的学校。他们在惊奇之余,留下许多神往和惘然。通过幻想未来社会的学校教育和生活,表达了对学校教育的模式的假想。文章新颖生动,引人深思。

一、教学效果

1.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课堂目标。

小说中写的是玛琪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学校”极度憎恶,流露出她内心的孤独;没有同伴在“笑呀,喊呀”,没有同伴“一块儿回家”,没有同伴“互相帮助”、“互相讨论”,她在孤独无趣中学习,她需要同伴,需要交流。

小说在反思人类教育中的一些不良的倾向;过分的依赖科技手段,忽视了孩子的集体生活和情感交流,最终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小说流露出作者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人文关怀缺失的担忧。

2.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特点。

(1)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生动有趣,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推进巧妙面严谨。

(4)情节发展中运用插叙。

二、成功之处

畅所欲言论感想。

1.如在最后一个环节:展开你的想象,说说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未来的学习方式哪种好?你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生们展示不一样结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同时也越来越现代化,人工智能化。甚至可能到了多年后,我们的老师会是一个机器人,上课在家仅靠一台机器就能完成。纸质书本不复存在,随之代替的是在荧光屏上放映的电子书……

有很多人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向往,而我却不一样。相比未来的高科技学习方式,我还是比较喜欢现在的学校。虽然时代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但我还是认为,只有这种有真情实感,最纯粹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学习之美,学习之乐。

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文明智慧的结晶。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未来学习时可能就很少使用手写了,而代替汉字的则是那些打孔编程文字。久而久之,汉字可能就会被忘却,成为历史。而作为一个华夏子孙,我们绝不能忘记汉字,我们应当将汉字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认为人类理想的学校应该是适合每个学生的。学校对每个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各种测试,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如积累了哪些知识,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特长,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等。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具体计划,用机器老师和真人老师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优秀人才。

三、不足之处

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尤其在把握课堂方面,课堂随机性强,时间掌握不好。

四、改进措施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必须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口语交际辩论》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辩论教学反思,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思路就是想充分调动学生“说”的欲望,让学生乐于动口,并且在相互交流中,以达到训练学生口语的表达能力。于是,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预习: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各分担一个话题。小组内,两小组长分配任务,成员听其安排,下节课进行辩论。

教师可以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来表演。学生的积极性,真的很高。但是同学们准备的还是不够充分,还有说的时候也是断断续续的,辩手们不能够很好地针对对方的回答而展开辩驳,找不到正确的要害,抓住进行反驳。但在说的过程中,也有表现得好的,这时教师可以表扬他们的亮点之处,他们在辩论时,如果感受到同学们的那种精彩,最后可以选择一些论题,让学生准备,也充分地表演!,学生积极性会非常高,会给教师带来惊喜。所以,口语交际确实应该好好地来上,这样对孩子的口语交际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慢慢地提高。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教学反思

第一,简化指导头绪。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节课就应当是借助想象作文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严密性和创造性。另外,在小学生的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他们都有使愿望实现的心理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在作文中得到实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只是启发学生谈谈、议议、说说、写写、改改、评评,既唤醒了学生记忆的表象,又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了“乐学”的氛围。

第二,自主合作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去写作、讨论、评点、修改。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高度紧张,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感悟,真正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可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效果,正如巴金所说:“只有写,才会写”。

第三、提升思维品位

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要不断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色、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角度完善自己的故事,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探究怎样使自己的故事曲折动人,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从主题选择、表达方式到修改完善等一系列追求“不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广阔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

通过交流平台,学生分享并且学习了很多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回顾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学会学习,热爱学习。在字词句段运用中学生感受到了名言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明白了名人名言可以让文章大放异彩,相信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能有所提高。在书写提示部分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汉字的魅力,明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今天仍生机勃勃。书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学生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哲思的启迪、心灵的美化。练习书法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整体修养,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得天地灵性,纳万物精华,妙发灵机,创物我同心的大境。日积月累中学生通过日常学习积累和教师点拨,能自主交流讨论出句子的大致含义,能自主学习、学法迁移那便是最好的学有所得了。

《老师领进门》教学反思

《老师领进门》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小时候教他国文的田老师口才文笔皆好,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演绎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引导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感悟。如在教学第二部分时,我让学生默读3-9自然段,思考:文章用一件什么事例写出了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创作之门?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细读课文4——8自然段,静心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我深深被田老师讲的故事吸引了?学生找到了重点句子:“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他们能抓住关键词“入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等词语,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得很准确。

2.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学习9,10自然段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从我行动中感受我对田老师的尊敬,从田老师的语言中感受他的谦虚。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我再一次介绍了刘绍棠的成就,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作者,40年后,走在乡间小路上,看到了白发苍苍的田老师,你心情怎样,你会怎样做,你会对田老师说些什么?

二、成功之处

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言语形式,体会语句字里行间的丰富意蕴,不断地直接受到作品规范的语言表达。如教学《老师领进门》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了作者用“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来赞美老师,培养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我就启发学生也用上这种句子说一句赞美老师的话。有的学生说:“我在老师门下学习五年,老师的话语有如细雨滋润心田。”有的学生说:“老师教育我们,有如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有的说:“老师辛苦地工作,有如春蚕默默吐丝。”还有的学生说:“老师默默耕耘,有如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学生说得有板有眼,有条有理。

三、不足之处

我也感觉有些欠缺:提问题过细,对学生评价时语言显得很苍白,对学困生缺少耐心等。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情感,做到声情并茂,才更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进取,使课堂更高效。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默读课文,自己解决字词和课文内容。然后抓住重点问题“从哪些事例中,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交流感悟。最后感情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进行仿写。

《作文上的红双圈》教学反思

《作文上的红双圈》一文是作家*培佳写的一篇记录征文比赛的一件事,文中提到的《补考》一文是她的处女作,由于这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至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所以作文《补考》可以说是她成长中的一块里程碑,而老师的九十八个红双圈,则开启了她文学创作的大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阅读时要让学生体悟这一点,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长故事倾诉出来。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情感价值。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红双圈”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二、比较阅读。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学生会提出:“为什么会有红双圈。”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同的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方式不同,今天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对作者有着什么影响导入课题。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文章写了因为“我”的一篇作文,首先被贴在(报栏)上,然后又发表在(县办刊物)、(地区刊物)上,最后发表在(正式刊物)上,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最终成为(作家)的事。

不足之处:文章中“以小见大”的手法学生可以理解,但未能及时应用到相关主题的作文训练中去。

改进措施:在当堂训练时,用“有时候,成功就来自于一点小小的鼓励。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你是否也得到过老师、同学、父母的鼓励?”进行过渡,随机进行当堂训练。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经历跟后面的老师谈谈;还可以拿起笔把你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给老师的一封信》教学反思

给老师写信,对学生来说也不是陌生的事,阅读时着重要体会作者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本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阅读体验。阅读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而不是在对每一个字、词的分析上,因此要强调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刚开始初读课文时,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在文中寻找与之相应的内容,进一步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此循序渐进,逐渐达到教学目标。

语言风格。本篇课文从风格上,语言质朴随性、恬淡自然,从中情感清新隽永,很容易引起学生毕业前夕的情感共鸣。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品评、赏析并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更易指导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习作指导。只有引导孩子们把习作当作自己的一种学习生活,一种情感抒发,一种思想与语言的倾吐,全身心地、自然地投入习作中去,习作教学才能成功,习作才能够说是习作,才会从根本上具有勃勃的生机。那么,如何呈现“一个情感的、生活的、语言的整体”,一是辨析语言,发现语言在不同语境的运用上有什么不同。有了对文章的初步感知,和对作用、意义的认识,习作便有了依托。

不足之处:如何结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使这篇课文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在教学时,我抓住阅读体验的特征——情感性。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使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所以在理解文中的句子时,我让学生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先说说自己对文中事件的情感体会,然后将自己和作者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在作者心目中那神圣的地位,但是在朗读感悟中这一环节做得不是很到位,学生不是很积极。

改进措施:学生完成习作,可将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可在文章中汲取更多的反思,以促进自己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情感的升华。

《毕业赠言》教学反思

本文中选登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老师给学生的。学生临近毕业,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现才情的平台。虽然毕业赠言人人都能写,但是由于其特殊的纪念意义,毕业赠言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启迪。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情感体悟。由学生六年来学习、生活的照片引出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打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为酝酿赠言、交流赠言作了很好的铺垫。随后,讨论写赠言时的注意点:语言优美、针对性格特点、有激励作用等。有了情感的宣泄,学生所写、所交流的赠言内容做到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课堂上师生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倾吐,得到了情感的共鸣,尤其是交流赠言、互赠贺卡时,依依惜别之情更是喷涌而出,达到了极至。“毕业赠言”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第二组活动“依依惜别”的实践内容,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习作。从内容上看,毕业是学生成长中一次重要的仪式,而赠言是这个重要时刻的一种特别的分别方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此次习作更重要的是一种真实情感的抒发,然后才是思想的传递和语言的倾吐。所谓“情动而辞发”,便是此次习作教学的内在逻辑。跟以往的实用性文体习作一样,本次习作不仅需要学习实用性文体的基本表达形式,更重要的是表达出强烈的情感价值追求。

二、书写范式。课前学生按常规背诵古诗时,可预设选择一些送别的古诗,来烘托离愁别绪,创设情境,更是一种有效的迁移。提供临别赠言范例时,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与话别的作文比较,点明赠言的语言要简洁得体,表达明确的意思。评点时可增加学生互相评点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口语交际、情感交流的机会,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不足之处:学生展示成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过于平实。

改进措施:在此课的教学过程中,对赠言的理解、习作的实践运用、内容汲取中的思维导向、对语言的评价与审美,在教学中有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能够相互渗透、有机结

《依依惜别》教学反思

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语文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依依惜别话题)。六年的小学生活,给同学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当阅读完《给老师的一封信》这篇阅读材料后,学生们联系自己的六年学习生活,心中似乎也涌动着无限感动。当让大家说说心里话时,学生又不知从何说起。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教学中,将活动分为“师恩难忘——书信传情”“告别母校——激情演讲”“情感表达——激情歌唱”“真诚祝福——临别书情”“毕业联欢会”五个环节。

“师恩难忘——书信传情”可以是写给母校,也可以写给老师,通过回忆这六年的小学生活,自由朗读《给老师一封信》,按提示自主学习,小组交流领悟,老师总结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布置习作作业让学生倾诉心声,表达情意。

“告别母校——激情演讲”,课前组织学生自读《把握自己,把握美好未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课文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情感。明确以情感人,激发共鸣是演讲稿的基本特点。指导演讲稿的撰写方法,小组交流后完成演讲稿。

“情感表达——激情歌唱”朗读诗歌《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明确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师示范读,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读出作者渴望年轻的心情,以及对新生力量由衷的赞美。

“真诚祝福——临别书情”明确板块任务,通过布置学生制作班级《同学录》激发兴趣,小组诵读《毕业赠言》,初步了解写法,体会文本中情感。小组交流赠言写法,赠言分两组,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学生写给学生的。酝酿构思,撰写赠言。

“毕业联欢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做好联欢会活动策划,写好策划书。根据分工认真准备,创编节目,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表达对师友、对母校的惜别之情。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写赠言环节最后,为全班同学送上我的临别赠言“愿大家友谊长存”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三、不足之处

这次综合性学习,虽收获满满,但也有不足:这个单元是综合性学习,有很多的实践内容,绝大多数同学都做了班级纪念册,有的做的很精致,但有的还需要更加完善,比如说照片部分,许多同学没有;奖励部分,有些同学的奖状已经丢失,无法收集,是遗憾。写毕业赠言的同学不太多,大家要写下发自内心的毕业赠言,给朝夕相处的同学和无私奉献的老师留下最珍贵的留念。

改进措施

如果在让我重新来上这节课,我设想课前先让学生收集做纪念册的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然后我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真希望能给孩子们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难忘的小学生活》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综合性学习:根据课本提供的活动建议,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在回忆的基础上,用各种语文形式,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永久珍藏。“回忆往事”板块可以以制作“成长纪念册”为中心开展活动。为了制作好“成长纪念册”,我们做以下几件事:(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人和事。最后制作成成长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可以有选择地开展下面的活动:(1)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2)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3)举行一次毕业联欢会,在联欢会上回忆成长经历,表达惜别之情,互相赠言。

成功之处:

一、情谊升华。《依依惜别》这是本学期的一组综合性学习的文章,孩子在离校之际与同学、老师、母校都有说不完的话以及六年级语言积累的一次综合应用,效果鲜明。

孩子们即将离开母校,尤其是跟随他们六个多年头的班主任老师,课堂上孩子都能回忆起从小到大与老师的点点滴滴。其中饱含着深情,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他们将心里的话读出来的时候,有的同学激昂、有的同学悲伤,这些都体现了孩子们真实的一面。

二、手法应用。孩子们在作文时,将平时积累的语言,学过的写作方法都运用到写话练习中,有的同学排比反问句的运用将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拟人比喻的运用恰到好处。因此,在最真实体验后才是孩子最有话可说的。这也是最真实的一节课。

设想先以相关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以实践活动,强化认识,深化感情。然后展示了一些学生赠言进行探讨,让学生明白赠言应选取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当堂写作,要求学生以生动、得体的语言,写一赠言、赠诗或赠文,送给母校、老师或最要好的同学。最后是学生互赠留言的活动。希望能给孩子们能受用一辈子的东西——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一种积极的生存心境、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不足之处:虽情感真挚,但学生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语言质朴单调。个性化不够突出。

改进措施:在课前应有大量的时间收集素材做好准备,活动开始之初进行情境铺垫,给予较长的时间来组织和参与活动效果更好。尤其,可以进行分组合作、扬长避短,可以事半功倍。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0年春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