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
一个人如果看问题透彻、有智慧,我们称其为“心明眼亮”,而一个人如果总看不明白人或事,则容易被指“缺心眼”。如果你问心理学家什么是“心眼”,他们会告诉你“是心智化”。图为心理学家PeterFonagy心智化的概念是由英国心理分析学家PeterFonagy和他的研究小组成员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的MaryTarget以及匈牙利发展心理学家GeorgyGergely共同提出。心智化是对自己和他人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力。它就像“心灵的视力”,能帮助人们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从而对外在世界进行准确的体会,进而帮助人们适应世界。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涉及到生活中的很多重要方面。比如:有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会“杞人忧天”的,明明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情况都不错,但有些人会感受到脱离现实层面的恐慌或烦恼。还有时,我们也会像《皇帝的新衣》中的国王,我们无法准确体会出他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所以我们做出的行为也就缺少了参照,我们以为自己仍然是威风凛凛的君王,而其实可能正在上演荒诞的闹剧。还有时,我们可能像丑小鸭,从过去一些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来认识自己,所以我们以为自己是只“丑小鸭”,而实际上他人的评价或评价标准可能根本就不适合我们,我们可能是更好的“天鹅”。心智化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我们常常以为自己认为的是对的,而事实未必。我们可能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放弃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可能被自己的情绪控制,而无法看清自己真实的处境。我们可能确信他人如何如何,事后冷静下来才发现误会并伤害了亲近之人的心。正是由于心智化的能力不足,我们有可能是通过“哈哈镜”看世界,那时我们很难对外在的人或事做出恰当的反应。因为,大部分人的心智化都需要很多内省和人生经验才能逐渐完善,而这也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心智化程度测评》。本测评基于精神分析流派的心智化理论,通过对自我觉察、现实检验、同理心、关系省察等子因素来对测试者的心智化程度做出综合的探查。长按或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