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测试分类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超全高考各科试题分析出炉,透露
TUhjnbcbe - 2022/5/9 13:49:00
有治好白癜风的患者吗 http://m.39.net/pf/a_7110347.html

教育的干货与温度

我们倾力奉献

长按
  

1.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A.携带方便
  B.适用地广

C.文化蕴涵
  D.经久耐用

2.下列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A.欧洲西部
  B.中亚

C.中东
  
  D.撒哈拉以南非洲

二、试题解析

1、考查工业区位、地理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较,油纸伞携带并不方便,A错误。

油纸伞长期置于干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适用范围有限,并不耐用,B错误。

油纸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和保存价值,所以在国际市场上走俏,故选择C。

2、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油纸伞作为具有一定地域文化的雨具,其中基础功能是防雨,在降水较多的区域适用,选项中欧洲西部和撒哈拉以南的南非洲都有较湿润的气候区,但由于油纸伞制作工序复杂、文化价值高,售价也较高,所以在欧洲更具市场。选择A。

三、试题的特点归陈与质量评价

本组试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为主体,以制作工艺、原料属性、性质特点、文化元素和产品市场等有效信息为考察点,要求考生回应现时期油纸伞的市场优势和产品去向;试题信息简明,问题简约,文化味道浓厚,地理思维和畅,堪称精品。这是地理教育考试理念转变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考地理试题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信号。

1、以文化符号导向,引内容以明道

历史长河中的片言和只语、文化长廊里的精品与花絮,都是高考命题重要的取材线索。油纸伞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经久不衰,在于其“顶天立地、辐射八方”的文化气质,也在于“伞上伞下、两个世界”的科学想象。试题文化视野开阔,地理思维绵长,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用性与文化性结合。一方面,试题提供油纸伞的制作材料(竹、纸或丝绸、桐油等信息,可以就地取材)与学生的学习经历、生活体验(避雨、遮阳等)相结合,体现了油纸伞的物质属性和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试题提供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制作技艺与艺术构想——竹为骨、纸为面、油为润等信息)与文化传承(伞面设计的文化色彩、人地和谐的生存理念)相结合,突出了油纸伞的精神属性与文化价值。
  

第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民族的就是独特的,具有明显的区域色彩。就本土文化而言,产地不同,油纸伞的文化风格各有差异,如江西婺源、浙江杭州、云南龙陵、福建洋口等;从地缘文化来说,油纸伞传到朝鲜、日本、越南、泰国等地,也有明显的异域风情,尤其是唐朝时在日本盛极一时,称之为“唐伞”。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具有很大的普适性。试题提供“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的信息,反映了文化差异形成的文化欣赏和文化互补。这是对全球化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贡献。

2、以文化产品导疑,启问题以智见

手工产业的机遇与挑战。“油纸伞”题组以传统的手工产业开题,把文化内涵物化到油纸伞上。伞文化发展到现在,作为物质产品的竹骨油纸伞与钢架布面伞比较,“性价比”较低,成为高端品质的“小众文化”符号之一。手工油纸伞,原料可以就地取材,利于制作,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油纸伞做工精细,制作工艺复杂,时间长、成本高,利润较小,经济效益受到制约;油纸伞受原料和制作工艺的限制,伞体较重,携带不便,使用价值降低。试题信息呈现3个面向,说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匹配度不够,“性价比”较低,竞争力不强;但是,由于油纸伞特殊的文化蕴涵,依然被国人和世人所钟情、所使用、所收藏。

文化产品的局限与传播。油纸伞源于我国南方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为油纸伞的诞生、发展变化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这说明油纸伞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空间适用性。历史上,中日文化交流,油纸伞传到日本立足并得以发展,是因为有与我国南方相近的气候环境(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较长);油纸伞传播到东南亚,是闽粤华人“下南洋”的生活习惯所致,受区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油纸伞在当地也有所变化。试题中“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是东西方文化差异而形成的文化交融、互惠和欣赏,当然,也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气候环境(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雨)密切相关。物我所需,还需物境相宜。

3、以文化审美导育,赋风物以趣识

油纸伞的审美价值,也是文化遗产价值的一部分,更是高考地理试题的灵*所在。传递文化远香、涵育地理素养,是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与古人的对话,是科学与文化的对接。油纸伞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其使用历史已有千年,美好的传说很多(如《白蛇传》中的定情物),精彩的故事不断(如《清明上河图》中的人情物景),现实的演绎更加精彩(如伞具表演,伞与细雨为伴,美人与旗袍结缘,博物展览等)。悠久的历史、真切的现实、美好的寓意,赋予高考地理试题更大的魅力,给予现实生活更多的趣味。文化遗产——油纸伞备受人们的喜爱,也深受高考命题者青睐。

截取现实生活片段,彰显今人的生命质量

一、例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Ⅰ卷第9~11题)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1所示。据此完成第9~11题。

9.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

A.车流量大
  B.平均坡度大

C.雾霾天多
  D.两侧村庄多

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二、试题解析

本题组最能体现生活化地理。考查了区域特征、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交通、地球运动、影响气候的因素等相关知识。

9、本小题要求解题者对信息材料中两地的地理环境有一定了解。

比如说路途中要途经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两个不同的地形区,该区域间地形起伏较大,乙和丁所在的路段都跨过这两个地形区,重庆和卢州都位于四川盆地内,遵义和毕节则都位于云贵高原上。而限速低则是不允许车速度快以确保行车安全,其原因应该是这两路段平均坡度大,故正确选B。也可以用排除法去分析,高速公路上一般车流量都大,重庆作为直辖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往那里去的车流量应该更大,但泸州那一段限速则较高,达到,所以因车流量大而限速低不正确,A错误;雾霾天气多发生在我国北方区域的春季与冬季,而重庆贵州位于我国南方再加上又是7月,不会有雾霾出现,C排除;高速公路一般远离村庄,且有保护隔离带设置,且所经区域地形起伏大,聚落在山区分部较为零散,所以因为两侧村庄多而限速低,不符合实际情况,D错误。

10、这是一道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考查地球运动唯一的一题。

小明出发的时间为7月份,路线是从重庆经遵义到毕节,也就是先上南再往西。从重庆到遵义的时间约为3个小时,遵义至毕节约为2小时。可以借助下图:

7月由重庆到遵义往南运行,如从早上或上午出行,则应坐在右侧才能避免阳光照射,A错误;10:00的时候出发坐在左侧会受到阳光照射时间较长,C排除;而12点中午出发时太阳在偏南,但三个小时的路程中,太阳会向西北方向移动,坐在右侧的会受到阳光照射时间较长,D错误;当8:00出发时向遵义方向时,坐在右侧不会受太阳照射,至遵义大约为11:00,然后向毕节出发,至毕节大约为13时,太阳应位于偏西,坐在右侧,同样会避免太阳的照射,所以本题正确选B。

11、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

毕节位于高原,重庆位于盆地,海拔高气温低,故7月毕节气温比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地形,A正确;毕节纬度位置低,按照一般规律,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小,接受太阳辐射量大,应该气温高才对,故B不正确;两地皆位于内陆,且距海较远,受海陆位置影响小,C错;从图上可以看出两地垂直距离不到多公里,且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都受季风影响,D错。

三、试题的特点归陈与质量评价

1、以学科特点为标,建构有逻辑的案例
  

观于自然,察于人文,因地制宜,因时而异,这是地理学科“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地理学科虽然不是象牙塔里的珍品,但却是与世界发生联系的重要媒介和工具,是一切科学诞生的时间坐标与空间维度。高考地理试题要给思考插上理性的翅膀,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多重角度,活用有效信息,抽象地理问题,引导学生成为具有丰富地理素养和生活情趣的健康公民。就本题而言,空间上,小明旅游从重庆(四川盆地)到毕节(云贵高原),跨越两大地理单元,地形变化很大,为高速公路“限速”埋下了伏笔。时间上,7月份正值暑期,气候炎热,也为旅行途中选择“座位”和旅游目的地“避暑”作出了铺垫。

2、以现实生活为本,探究有趣味的问题
  

启迪生存智慧,提升生命质量,是高考地理试题赋予生活的重要意义。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看什么,怎么看,是旅游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旅游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行动方案,其中,择“时”(季节)、取“点”(旅游点)与选“线”(旅游线路)非常重要。本题组就是一次观察与体验、认识与实践的旅游经历,也是一次地理知识迁移与应用的美丽思考。试题囊括的信息量较大,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如地形(曲直起伏)、气候(影响因素)、太阳视运动(光照方向)、交通(车流)、聚落(居民点)等。试题中抽象的3个问题含金量也很大:根据行车路段,结合地形分析限速的原因;根据行车方向,结合出发时间分析光照方向;根据毕节的地理区位,结合两地的地理差异分析气温低的原因。其实,本题组的选材重点在于西南地区的特殊性,即地形的复杂性(蜀道难)、交通的安全性(生命价值)、经济的滞后性(环境闭塞)、文化的多元性(民族较多)、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山水民情)以及太阳视运动的规律性(生活体验)等;试题的亮点在于把地形起伏与交通的关系(车速)、地势高低与气候的关系(避暑)、科学乘坐与太阳位置的关系(遮光)设计成问题,试题简约明快,又迂回曲折,问题不是“无底洞”,无法探究,而是“*金坑”,可以快乐地挖掘。一组试题,既是一个有服务价值的旅游案例,也是一个有导向作用的教学范例。

总结:传统文化入试题 现实生活再创意

概言之,两组试题都是对生活与环境的日常感悟和非常体验,也是重要的地理思考与地理实践,思考拓展了传统文化的有限认知,实践彰显了地理行为的无限魅力。

教育源于生活,地理阐释生活,试题抽象生活,未来创造生活。“油纸伞”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每年都会更替(年是剪纸),而“小明”却是考试内容改革的一个标志,每次都有新意(已经出现3次)。高考地理试题就是要考查科学的有特色的地理、生活的有用途的地理、现实的有温度的地理、文化的有品位的地理。

如此,试题体现了高考评析体系——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试题功能素养指向和升学指向的完美结合,发挥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物理

年高考物理试题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建模能力的考查,增强了基础性和综合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能力的考查;体现物理学科特点,注重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落实物理考试大纲的考核要求。试卷注重对中学物理主干内容的考查,覆盖面广,多角度考查基本知识与方法,引导考生认识自然和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完善认知结构,为进入高校学习打好基础。

遵循考试大纲,聚焦主干内容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是高考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年高考物理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聚焦高中物理学科主干内容和要求,以主干的、学生终身发展和继续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设计试题,避免超纲、过难过繁的内容。试卷必考部分主要涵盖力学和电磁学两部分内容,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静电场、电路、磁场和电磁感应等重要内容为主线,选考部分主要考查气体实验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等主要内容。各套试卷中考试内容比例和分数权重,高中物理主干内容都是重点。各套试卷中较难的试题所考查的内容都是主干内容,引导教学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回归课堂教材,避免超纲学、超量学。

凸显学科特点,强化关键能力

物理学科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物理考查的五种能力目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高考物理着重考查学生逻辑推理、信息加工、模型建构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培育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比如,全国II卷第16题利用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所发现的毫秒脉冲星作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万有引力、匀速圆周运动等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题给情境利用所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考查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全国III卷第19题利用竖直矿井中装矿石的矿车在两次提升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考查学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结合物理规律作出推理判断的能力。全国I卷第18题考查动能定理、机械能等力学的基本规律,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突出基础性,引导学生夯实基础

高考物理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基本物理规律、基本实验技能的考查,突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各套试卷中增加定性理解的试题,适当减少复杂的运算,引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试题要求学生从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整体的视角来思考问题,能清晰、系统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能正确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比如,全国II卷第14题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观念来解决问题,全国I卷第15题要求考生对物体的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观念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今年高考物理加大源于教材试题的数量和分值比例,引导教学回归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夯实学生学习的基础。比如,全国I卷第16题考查库仑定律,全国II卷第17题考查光电效应,全国III卷第14题考查第一个人工放射性核素,第24题考查质谱仪的基本原理等,这些情境都来源于教材或学生熟悉的情境,都是基本的、典型的问题,但情境不拘泥于教材,在设问方式上进行创新,引导教学重视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打牢问题解决的基础。

增强应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今年高考物理注重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全国I卷第20题以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为素材,要求学生利用高中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全国II卷第15题贴近生活,要求考生估算鸡蛋坠落对地面产生的冲击力。

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验题的设计中,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原理和步骤,反思实验结果,提出改进的措施。通过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全国I卷第23题以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为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国II卷第22题要求考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所给器材,改装电流表和电压表,设计实验电路,较好地反映考生的基本实验能力。全国III卷第22题要求考生给出一条能够提高测量结果准确程度的建议,让考生在反思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鼓励考生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体现了考生的创新意识。

选择题典型试题分析与学习建议非选择题典型试题分析、作答评价与学习建议

化学

年高考化学命题贯彻落实发展素质教育和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考查要求,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1][2],贯彻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落实了“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

依据大纲,回归教材,考查学科必备知识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学科主干知识,紧紧围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原理、常见典型物质等基础内容和要求,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考查要求,有利保障了基础教育化学人才的培养质量,试题设计的具体理念如下。

1、转换呈现方式。通过对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考查,有利于引导中学化学在教学过程开设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例如全国II第9题考查学生判断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后的实验现象。教材中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为“试管内其他颜色逐渐变浅,试管壁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在试题设计中将实验现象以图示方式给出,要求学生判断正确的实验现象。

2、转变考查方式。对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基本反应原理的考查,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基础的知识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I卷35题考查电离能、键能以及晶格能等基本概念,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以Born-Haber循环的形式给出能量变化图,要求学生根据基本概念的定义分析各种能量变化的数值。

3、调整考查物质。今年的高考化学涉及的元素主要为应用广泛的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丰富的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这些元素包括铁、铜、锌、硫、硅、氯等。例如I卷含硫的焦亚硫酸钠、II卷26题考查常见的锌单质的工业生产,III卷的食盐的中的碘酸钾。不仅元素化合物试题涉及的物质是典型和常见的,对于实验试题和反应原理试题涉及的物质也是生活和实验室常见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有利于增加熟悉感、降低学生对物质的陌生度,回归中学化学元素化学教学的本质。

形式多样,数据详实,测评学科关键能力

高考化学试题立足于培育学生支撑终身发展和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等关键能力。今年的化学试题在测评关键能力方面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主要特点。

1、创新设问方式,考查独立思考能力

在试题命制过程中,依据考查内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设问方式,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相对熟悉的内容,增加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III卷27题提供了两种合成碘酸钾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独立地从中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对于陌生的内容,在主观题中设置选择题,考查独立判断分析的能力。例如I卷28题给出五氧化二氮的分解历程,让学生根据历程的三个步骤,判断反应过程的机理等,从微观过程认识化学反应。

2、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考查信息获取及加工能力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在信息加工能力考查形式和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供量化数据关系。例如II卷27题提供沉积碳生成速率与甲烷以及二氧化碳压强的关系方程,要求学生分析积碳量与反应压强的之间关系,判断选择反应的具体条件。再如III卷28题提供反应速率方程,让学生定量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从微观和整体认识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

②提供转化流程信息。物质转化流程信息常见于化工工艺图中。这些工业流程来自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在试题中简化为生产流程或技术单元,要求学生分析流程图中的物质变化及操作,从中分析或选择反应条件、解读并挑选工艺参数,产物分离操作方法等信息,结合已经学过的元素知识、反应原理等知识回答相关问题。例如II卷第26题以锌的冶炼为背景,通过工艺流程图和数据表格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将生产生活实际与中学化学实际相结合,考查学生对常见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电化学原理、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③提供新颖反应信息。在题中提供陌生的反应方程式或转化关系,要求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反应具体的细节,并与已有的有机反应相结合,构建一个可解决问题的反应知识体系。例如Ⅰ卷36题,要求学生分析理解整个合成路线,现场学习乙腈水解新反应。最后一问要求学生利用题目提供的腈基水解新反应信息和以及学过的有机反应,设计一条合成苯乙酸苄酯的路线。再如III卷36题引入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多官能团化合物为目标化合物,用近年发表的有机化学研究论文作为背景材料,提供一个新偶联反应作为反应信息,让学生将此新反应与烷基取代反应、炔烃加成反应、氯代烃取代反应以及羟醛缩合反应相融合为一体,进而解决问题。

3、证据具体详实,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证据推理是逻辑推理能力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表现形式,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证据,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变化进行分析推理,揭示数据和现象的本质特征。①考查基于数据的推理。反应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以及呈现的图表是重要的证据,可以考查学生通过分析、转化图形曲线的数据关系,结合化学基本反应理论,推演在不同条件下物质转化规律。例如II卷27题、III卷28题均以物质反应转化为题材,呈现不同类型的数据随时间或温度变化图形,加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②考查基于实验现象的推理。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具有其典型的反应现象特征。根据不同物质的特征反应现象可以推理物质的组成。③考查基于规律的推理。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学科中重要规律,也是指导学习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重要理论,利用其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可以推测物质的性质。例如I卷的12题、II卷的10题、III卷的13题均是以周期律和结构知识推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情境真实,应用导向,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今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情境来源生产、生活、社会及科研实际,将化学学科联系紧密的环保、医药、材料、能源等交叉学科内容作为试题素材,考查合理正确地使用化学原理与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考查要求。

1、呈现环境保护的素材,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污染及防治中的化学基本原理,体现化学学科是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的巨大作用。雾霾的形成和治理过程渗透着化学科学的知识、原理和应用。利用化学原理和技术,既可以减少雾霾的形成,还可以研究揭示雾霾形成机理,进一步控制雾霾、治理雾霾。II卷第8题和IV卷12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雾霾形成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素材,考查雾霾形成过程中无机颗粒物的化学基本概念,分析雾霾酸度增大的催化过程和机理。I卷7题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之一的磷酸亚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湿法冶金工艺处理废旧磷酸亚铁锂电池正极片回收其中的金属,体现了化学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的贡献。

2、提供绿色生产技术试题,让学生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化学方法和技术,体现化学科学为绿色生产和清洁能源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如I卷13题以协同去除二氧化碳、硫化氢的新型电化学转化装置背景考查电化学的基本原理。甲烷和二氧化碳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II卷27题是以甲烷和二氧化碳催化重整为背景,考查反应平衡和反应速率等基本原理。近年来,随着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日渐枯竭。人们越来越重视以可再生且污染相对较少的生物质来替代煤和石油去合成人们需要的化学品,这一类化合物往往被称作生物质转化平台化合物。如II卷36以葡萄糖以及用葡萄糖为原料制得的山梨醇和异山梨醇等生物质转化平台化合物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3、以各种药物和食品添加剂等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为背景,考查基本化学知识和概念,体现化学在确保食品安全、守护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例如II卷36题的治疗心绞痛的药——硝酸异山梨酯,IV卷的抗心律失常药——盐酸美西律,这些试题的素材展示了化学在治疗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守护人类健康的贡献。在试题体现化学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高考化学试题中普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传递化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巨大价值和神奇魅力。

展现成果,突出贡献,发挥科学育人功能

今年的高考化学挖掘古代科技文献,以我国古代化学化工成果为情境命制试题。例如II卷26题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得和使用金属锌的国家”。III卷35题中提到“《中华本草》等中医典籍中,记载了炉甘石(碳酸锌)入药,可用于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这些试题展示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引导学生自觉传承我国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

今年高考化学试题呈现我国化学领域最近取得的重大创新科研成果。例如I、II卷中选取了我国科学家发表在化学顶级刊物上的“一种对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硫化氢的高效协同去除转化装置”“一种室温下可呼吸的钠、二氧化碳二次电池”,在考试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爱国精神,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生物

年高考生物科学设计试题,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促进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健康生活观。展现中华优秀科技成果,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试卷呈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试题亲切感强。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重视主干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的多方位考查,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用好高考“指挥棒”,积极引导中学教学重视实验操作、科学语言表达等能力,助力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立德树人,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

1、树立生态文明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高考生物注重对生态学问题的考查,引导学生对生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这有利于强化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全国III卷第32题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态农业对物质循环利用、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突出优势。高考生物试题对生态学内容的多方位考查,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优越性,有利于正确生态文明观的建立,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感。

2、加强文化浸润,提升民族自豪感

年高考生物试题选取我国杰出生命科学技术成果为素材进行设计,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全国III卷第1题考查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引入年由我国科学家率先完成的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一里程碑式的壮举,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先贤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同时加强了为祖国发展拼搏的社会责任感。

依纲命题,助力素质教育发展

1、基于必备知识命题,体现基础性和综合性

高考生物优化考试内容,精选命题素材,从学科主干知识出发进行命题,着重考查学科必备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导引基础教育抓住核心、稳住基础,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开展教学,促进基础教育实施,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全国I卷第1题围绕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设计,考查生物膜结构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期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之效。以学科主干知识为基础,加强对知识的综合理解,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引导学生注重对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加强知识内容间的综合。

2、着重关键能力考查,体现应用性

高考生物试题充分发挥高考育人功能的积极导向作用,着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立足当下实际情况,着眼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材施测。高考生物试题在加强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基础上,注重考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与信息加工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增强主动学习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全国II卷第3题以人体体液调节等问题为情境,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所给现象描述进行判断与推理,考查逻辑推理与信息加工能力。

对生物学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科视域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倡导学以致用,以加强学习生物学的触摸感与获得感。高考生物试题精选命题素材,创设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探究等问题情境,考查以生物学视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学科综合素养水平。全国II卷第32题选取高产蛋家禽遗传育种与遗传分析为素材,考查遗传基本规律的理解与综合以及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将豁眼与正常眼这一清晰易辨的表现型巧妙地应用于雏禽性别的区分,实现在雏禽阶段通过眼睑性状准确辨认雏禽性别并得到较多的高产蛋雌禽,此举可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收益。

3、聚焦学科素养立意,体现创新性

高考生物试题

1
查看完整版本: 超全高考各科试题分析出炉,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