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
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
成果发布
年10月20日,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在呼和浩特发布了“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重庆自然博物馆、西北大学、卓谨信息科技公司等科研院所、博物馆、高校、文创企业领衔完成的一批极具社会影响力的地质古生物科普成果入选。
“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卓谨信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内蒙古自然博物馆、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重庆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上海代那索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大学等科普团队完成,内容涉及博物馆地质古生物专题特展、大众古生物科普教育、古生物科普文创研发等多个领域。
这些十大进展成果包括:(一)《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巡展宁波站);(二)“许你一个花花世界——植物从孢子到花的繁殖故事”特展;(三)“史前部落”恐龙主题交互式数字科普体验展览;(四)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公益科普课程及地质古生物课程开发;(五)我国K-Pg界线科普宣传活动在黑龙江嘉荫举行;(六)“熊猫时代—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科普展览及新技术运用;(七)远古的生命—中生代生物化石展;(八)知识付费视频科普课程系列《恐龙探秘》;(九)“小小古生物学家”系列科普活动;(十)“石头的故事”科普展览。
01
《从鱼到人生命之旅》
(巡展宁波站)
进
展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千百年来,我们从未停止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进化论、神创论、外星文明创造论和虚拟论,你相信哪一个?如果说我们都是一条鱼,你信不信?
“从鱼到人生命之旅”大型特展是中国古动物馆独立策划和推出的科普展览,是古脊椎动物学科科普知识的一次集大成的凝练。展览以脊椎动物的演化为主题,结合脊椎动物演化过程中的九次重大事件,以化石为证据,通过丰富的展示手段,全面展现脊椎动物五亿多年波澜壮阔的演化历程,揭开从鱼到人奇妙的演化之谜。展览主题明确、展线清晰;内容专业、表述深入浅出;展陈形式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内容多而不乱,趣味互动。
“从鱼到人生命之旅”第一站于年7月6日在宁波博物馆一层特展厅正式亮相。展厅面积约余平方米,展览分为来自海洋、登陆先锋、爬行帝国、展翅高飞、哺乳为王和猩球崛起六个篇幅,展品包括化石、复原模型及雕塑近件(套)。专业的内容和设计、丰富的展陈形式,趣味互动的体验项目激发观众的浓厚兴趣。
配合展览,与宁波博物馆合作推出了科普讲座、科学小课堂、视频播放、AR体验等丰富多彩的互动体验项目,尤其恐龙专家徐星老师和科普大咖王原馆长的现场科普讲座受到家长和孩子的热烈欢迎。
“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展览在宁波当地和周边城市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古生物科普的文化热潮,成为暑假期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不到两个月的展览时间里,展览参观人数达到近34万人,成为宁波博物馆开馆以来最受欢迎的特展,参观人数创历史新高。
继宁波博物馆后,“从鱼到人生命之旅”于年12月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展出,受到馆方的高度评价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年在昌吉恐龙馆、深圳博物馆展出,反响强烈。“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展览成为了向公众普及古生物学知识以及我国古生物学科研成果的一个优秀平台,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普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开启民智,彰显理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
?
?
?
?
?
?
完成单位:中国古动物馆、宁波博物馆完成人:金海月、曹强、杨静、王晓龙
02
许你一个“花花世界”—植物从孢子到花的繁殖故事
进
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国最基本的发展理念。良好的环境源于良好的植被和完整的生态系统。追根溯源,鉴古知今。深入的认识过去是正确认识今年和开创美好明天的基础。人类对于远古生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化石。近百年来,中国古植物学家通过努力,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展现植物演化奥秘的重要化石。
为了让公众深入了解植物的演化历史和奥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利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模式标本馆馆藏的近80件珍贵的植物化石标本,按照植物繁殖器官的演化脉络,展现了植物四亿年的演化历程。从生活在4亿年前的中国工蕨,繁盛于大约2.6亿多年前的大羽羊齿,盛开于1.7亿年前的南京花,到生长于水中的早期被子植物辽宁古果,以及被凝固于琥珀中的花化石“静子花”。这些珍贵标本展现了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植物从蕨类的孢子到被子植物的花的众多关键环节。
这些标本都是模式标本,在国内外非常珍稀,大多首次向公众展示。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得到了有关媒体的争相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
?
?
?
?
?
?
?
完成单位: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完成人:傅强、谭超、林巍、袁道俊、*群
03
“史前部落”恐龙主题
交互式数字科普体验展览
进
展
卓谨科技是一家以地质古生物、自然生态专业科普内容为核心,以前沿高科技互动为手段,以数字媒体艺术为表现形式,打造体验式文博文旅融合新业态的创新型企业。
此次开展的“史前部落”数字恐龙主题科普体验展,是面向3-8岁亲子家庭和8-14岁中小学研学教育受众群体,利用VR、AR、AI、人脸识别、体感互动等技术研制出多种虚实结合、寓教于乐和运动竞技互动展项,立足古生物知识的科普传播,将博物馆的科研成果和互动娱乐结合起来,在中国古动物馆、河源恐龙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赣州博物馆以及东莞汇一城、武汉宜家等多个商业综合体展览运营,累计参观人数达数十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完成单位:卓谨信息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完成人:宋小波、瞿丹、孙其明、张*、吴海兵、李章豪
04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公益科普课程
及地质古生物课程开发
进
展
课程1:大地的怒吼
什么是火山?火山如何喷发?火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火山有什么功与过?认识和观赏火山之最以及著名的火山。
课程2:霸王龙
霸王龙常常出现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中最著名、最大型、最残暴的一种。霸王龙身长约13米,肩高约5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存于白垩纪晚期。作为最出名的恐龙之一,它的身上有着怎样的秘密呢?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是内蒙古首座集收藏陈列、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大型自然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发挥自身优势,配备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在科普教育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年拿出资金万元,针对全区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了自然资源公益性科普教育活动。活动包括解说互动、创意手工、场景探索、课程探究、口才表演等形式,馆校合作科普特色活动参与人数达人,其中常设的自主研发地质古生物类课程21节,参与人数达人。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公益科普课程及地质古生物课程开发为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科普,提高群众科学素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有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等18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完成单位: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完成人:王*有、刘治平、郭斌、陈延杰、马飞敏
05
我国K-Pg界线科普宣传活动
在黑龙江嘉荫举行
进
展
“我国K-Pg界线科普宣传活动”年8月18-21日在黑龙江嘉荫举行。来自中、美、俄等16国名专家、嘉荫当地余名群众踊跃参加。本次活动是与在嘉荫举办国际会议的同时开展,内容包括专家报告、展板宣传、野外界线点现场考察、与国际专家组见面及现场宣讲等。活动不仅传播了有关K-Pg界线等科普知识、并宣传了我国在K-Pg界线领域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李廷栋院士及美国迪尔切院士、嘉荫县领导均亲自参加演讲等活动;当地群众的参与度之高也令人称赞;中央电视台及省市新闻报道了活动盛况。
本次活动对提高广大群众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增强对K-Pg界线点及化石保护意识、促进黑龙江地方地质旅游开展等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本次活动也是我国首次有关K-Pg界线科普宣传的大型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
完成单位: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及嘉荫县地质公园中心等。完成人:孙革、孙春林、张新、王永栋、张仙峰。
06
“熊猫时代
——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科普展览及新技术运用
进
展
年,重庆自然博物馆借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周年之机,推出了以“揭秘大熊猫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大型原创展览,以丰富的标本和完备的知识体系,追踪大熊猫的演化轨迹,讲述人类与熊猫家族同行万年的科学故事。
展览以综合进化学说为指导,应用动物分类学和比较解剖学方法,从大熊猫及相关物种的形态特征切入,引导结构、功能分析,进而启发对物种环境适应性、人类生态伦理观的深层次思考。展览的主要创新点是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由重庆自然博物馆联手四川美术学院,借助3D扫描、建模和打印技术,开创性地完成了古熊猫的科学复原;还与喜马拉雅电台合作,开通线上语音导览,制作《熊猫百科》节目50期,总收听量达到14万余次。科技赋能,不仅活化了古动物,而且还拓展了传播途径。
展出期间共推出各类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活动余场次,累计接待观众80余万人次。年5月,该展被选送参加“第十七届(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获得优胜奖。
完成单位:重庆自然博物馆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完成人:欧阳辉、李华、*万波、周宗凯
07
《远古的生命
-中生代生物化石展》
进
展
展览以大连自然博物馆近二十年来收藏的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为基础,力求为观众呈现中生代时期生物面貌及地球生命历程的发生与发展,讲述化石背后的故事以及古生物学的最新发现。
?
?
?
?
展览面积m2,陈列有件中生代时期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其中大型装架恐龙化石4副,小型装架恐龙化石5副,模式标本20件,一级古生物化石标本45件。
新展览创造了该馆多个首次:绝大部分标本首次对外展出;首次设计制作标本测试工作平台;首次开发展品展示信息系统;首次开放VR全景语音导览;首次创作2D简笔动漫作品;首次直播专家讲解等。展览开放后,大连广播电台,大连电视台、新浪网、人民网、腾讯新闻等多家媒体进行了采访报导。
完成单位:大连自然博物馆完成人:沈才智、刘勤学、程晓冬、王萌、李宏龙
08
知识付费科普动画课
《恐龙探秘》
进
展
本项目将科学名家、高品质科普动画与知识付费运营方式结合,创作了《恐龙探秘》科普视频课程系列,共10集、分钟,年1月开始上线。目前课程在ahaschool、小米电视、爱奇艺等30多个平台上线,全网销售突破25万份,累计观看人次超过0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应、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
中科院徐星老师总策划——最了解孩子的恐龙大咖
课程邀请徐星老师总策划。作为第十届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奖获得者,他撰写的《飞上蓝天的恐龙》被收入人教版小学4年级的语文课本。
像古生物学家一样思考——培养逻辑思维
21世纪核心竞争力就是逻辑思维,认知、判别、分类、归纳以及演绎等能力都是孩子一辈子的宝贝。用孩子喜欢的恐龙训练逻辑思维,由浅入深,10个训练,激活孩子的逻辑脑。
还原亿万年前的恐龙生活画卷——扫尽恐龙认知盲区
专业的科博馆影片制作团队,逼真的恐龙和强悍的视觉效果,呈现电影般震撼的场景。
多学科启蒙——横跨生物、地理、天文等
了解恐龙生活习性、栖息环境、捕食关系、生存问题,轻轻松松建立多学科基础认知。
完成单位:上海代那索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人:徐星、刘强、罗建*、叶剑
09
“小小古生物学家”
开拓陕西古生物学科普
进
展
以“小小古生物学家”为品牌的系列科普活动由陕西省古生物学会创立。该活动充分利用西北地区古生物教育资源,积极将我国西部地区的古生物专家、科普共建场馆和知识资料有效整合起来,联合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普工作。通过组织博物馆参观、科普讲座、科普教育扶贫、趣味科普话剧、户外科普实践、社团科普课、网络科普等活动形式进行青少年古生物学知识宣传。为了提高科普质量,学会启动了陕西首个古生物科普基地——“汉中梁山地质科普基地”的挂牌行动以及中小学户外科普实践活动。年,陕西省古生物学会全年累计直接科普人数达00人次以上,为古生物科学普及在陕西的践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完成单位:西北大学、长安大学完成人:韩健、郭俊锋、刘建妮、华洪、白琳等
10
“石头的故事”科普展览
进
展
该展是第三届中国(*石)地矿科普大会暨“晶”彩*石文旅嘉年华的特邀展览,汇集近件典藏精品,展示面积达平方米。展览策划响应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的号召,将科学语境下的矿物、岩石、陨石、化石标本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观赏石同台展出,既揭示各类自然标本的科学意义,也突出其审美价值,进而倡导科学赏石的理念与方法,启迪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展览着力“美”的呈现,在空间规划、立面、平面和灯光设计上颇具匠心,不仅使用了原创科学画和摄影作品,还将“挖掘化石”“化石数字化复原”等互动展项引入,呈现出动静结合的展示效果。
展览受到中外石商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提升了整个*石矿博会的文化品质。从年10月31日展会开幕至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共接待观众和前来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中小学生60余万人次,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完成单位:重庆自然博物馆、崇州天演博物馆、河南地质博物馆、武汉中华奇石馆、湖南地质博物馆完成人:欧阳辉、王小兵、徐莉、廖珊、翁秀云
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科研人员和科普工作者在地质古生物学科普方面所取得的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科普成果。本次十大进展的发布,有助于推动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弘扬科学、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同时,对于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协同创新发展,宣传我国科学家的重要发现和科研成果,推动科学传播工作。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年,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中国古生物学会十分注重科普教育和科学传播工作,在地质古生物科普教育等领域成果丰硕,为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做出了贡献。
编辑排版
李国祥、刘芸
文案审核
盛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