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高效教学、优质课堂,这是当下各种教育会议和培训场合都能听到的高频词汇,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改进最终想达到的效果和目的。虽然这些说法难免带有一些“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学功利性,但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的低效和不如意,常常看到的是三种很不经济的情形:
一是时间不经济,比如一开始就让学生对着几大张所谓的“导学案”填空、过多的习题操练;二是教学工具和手段的不经济,比如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或者跑到网络录播教室,却不过是停留在PPT讲什么大气污染的浅显知识,媒体视频眼花缭乱,纸质的课本教材却几乎弃置不用;三是综合效果的不经济,只有知识学习和应对纸笔测试的短效性,而缺乏有效思维训练、学习方法习得、真实情感体验和良好的行为态度等长效性的缜密思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示意义:“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应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看到奥苏伯尔的这句话,很自然地就想到哲学的原点问题。哲学无非就是审问三个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与此对应的三个教育和教学设计的问题,就是搞清楚——学生是谁,教师是谁,能做什么?从哪里来,教学已有的基础是什么?到那里去,想到达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就是三个:找准起点(了解学情,学生的前概念,已有的知识储备);寻找最合适的工具、手段和路径(问题设计、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确立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检测)。我校正在大力推行的“三步六环节”教学模式,也可以与这三个问题映射和对应——“预习”环节可以帮助寻找解决起点的问题;“精讲”的过程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路径的问题;“精练”和反馈的环节就是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
如此一来,不妨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有效教学下一个粗浅的定义,就是:从已知的起点,通往明确目标,预设合理经济的路径和攻略。这个和登山很类似,选哪种方式?哪条路线?取决于你准备游览停留的时间、你愿意花费的费用、你的体力和身体状况;你的游览目的,是体验登山过程,还是直达标志性景点,拍几张满意的风光纪念照片。这样,是坚持身体力行地往上攀登,还是坐一段索道,或者选择坐爬杆(轿子),就是你合乎目标、顺乎心意的选择了。
根据这个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思路、预习案的设计、练习的选择、试题检测的制定,哪些环节需要改善,就变得很容易判别操作了。我想,我们的教学改进工作,更多的是需要教师从习以为常的“教的视角”,转换到容易忽视的“学的视角”,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从而改进优化我们的教学,即:基于学的逻辑、基于学的困惑、基于学的环境。
一、基于学的逻辑
和作为“新手”的学生比起来,一个经验丰富的成熟教师,很自然地是自己学科领域的“专家”。这就需要教师多考虑学生作为“新手”的感受、他们的态度认识、情感需要来合理地组织教学,这样也就容易理解师生关系平等的、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前提。这种基于学的逻辑,大致可以从以下角度去思考:
1、知识的意义:成熟教师对教学知识内容的前后联系、考试地位、现实意义等是很清晰的,但明确地把这些清晰的认识传达给学生是很有必要地,这些认识也是构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教的逻辑常常是:我已经讲了3、4遍了,学生怎么还是不会?学的逻辑却是:这些枯燥深奥的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如果学生带着很多排斥的心态,课堂教学怎么会有预期的效果?
2、知识的呈现:现在是读图时代,如果教师还念念不忘显示自己的博学,喋喋不休地以文本分析来处理众多的知识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太好。借助可视化的工具来结构化地梳理知识,能用表格就不用文字,能用图示就不用表格,这样设计的演示课件就会很简练,用于预习案,是不是比一连串的概念填空题要好?当然核心概念,偶偶用填空这种形式未尝不可。下图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梳理是一个例子,可以把有些内容设计成空格,作为学习支持工具放在预习案中。
其他还有情境化的策略、问题化的策略等,案例教学是个不错的办法。广泛收集生动新鲜的实际案例,用于教学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3、知识的运用:包括概念运用与表达(口头和书面)、分析实际生活和运用的例子,如果能找到知识的现实意义,学的兴趣一定会得到一些激发。当然,作业操练也是知识运用的重要形式,但可以从与教学的匹配、形似多样化、增加趣味性、甄选典型性、容量适度等角度去优化设计。
二、基于学的困惑
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有哪些?教师可以帮助解决的有哪些?这种基于学的困惑,还会因为学生个体秉性的不同、学习基础的差异而有区别,这就需要教师对学情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的困惑了解和预设越多,教学中就越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的举措。
这种学的困惑很多,通常包括文本阅读的困难;图像理解的障碍(图文转换、视角转换困难,空间思维欠缺);生活经验缺失(常识不足,情境联系的能力不足);知识迁移能力的不足(跨学科之间的迁移、新旧知识的迁移);相异构想的干扰(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负迁移和旧有概念的局限、对语词的曲解等);惯性思维的干扰;学习策略的不足(元认知、预习和复习策略、笔记策略、时间管理与效率等)。
比如,学生脑海里的一些相异构想是非常顽固的,可能需要反复多次的纠正,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内容时,很多学生会想当然地认为“夏天热是因为地球离太阳近,冬天冷是因为地球离太阳远。”,这是一个受狭隘的日常生活经验干扰形成的、典型的相异构想的例子。
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如何丰富他们的学习策略,尤其是改善其自我反思和元认知的策略,是教师应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