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复习课承载着归纳整理、巩固提高、融会贯通、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独特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但教学实践中复习教学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问题之一。本项目旨在用学习理论和课程标准指导复习教学,真正发挥复习教学的功能,实现从意义建构向能力生成的跨越,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课程标准学科复习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07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它承载着归纳整理、巩固提高、融会贯通、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独特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复习课对于学生梳理、巩固知识,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建立认知结构,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实现从意义建构向能力生成的跨越有着重要价值。如此重要的课型,目前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有效提升复习课教学质量?这是上海市教研室与徐汇区教研室合作项目——“课程教学改革中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关心和直面的问题,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项目研究的过程
本项目研究的路径是:教学调研与教研活动中发现问题→调查分析、提炼项目研究主题→实践中提炼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归纳、形成基本范式→实践检验、应用与推广。
(一)调查分析
为更加正确清晰地把握区域复习教学的现状,调查围绕复习教学的依据、时间、内容、方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师生对复习教学的感受与评价六个方面展开。调查方法包括访谈、课堂观察、座谈、网上问卷等方式。调查对象是区域内各类中学教师和学生,其中涉及学生人,教师人,观察课堂教学65节。
1.复习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复习课没有按学生学习规律科学设计与实施,耗时多,效果差
课程标准规定复习课时占每学年课时的比例:非毕业班为4周/38周=10.5%,毕业班为8周/38周=21.1%。而根据对单元教学、期中、期末、中考(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时间的调查统计:初中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非毕业班学生的课堂复习时间占全部学科教学时间的25%以上,毕业班占35%以上。高中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等学科非毕业班学生的课堂复习时间占全部学科教学时间的30%以上,毕业班占40%以上。显然,在教学实践中用于复习教学的课时远大于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数。同时通过观察课堂发现:复习课上教师普遍讲知识、讲试题,学生记知识、做试题,师生疲惫不堪。优秀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学困生也听不进去,经常发生讲过了还错、复习过了还错的现象,低效甚至无效的复习课教学大量存在。
(2)复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偏离课程标准
根据对教师课程标准学习情况、复习课教学目标制定依据、复习课内容的调查统计显示,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学习研究课程标准不到10%,在复习目标的设定上优先级为:知识、解题、能力。知识得分相对较高(3.22),解题得分次之(2.3),能力得分相对较低(1.59),目标制定依据教材知识的落实情况,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为主。复习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复习的为%,使用辅导书、模拟卷的为%,对教材知识拓宽、加深的占80%以上。说明复习课上教师注重让学生将过去学过的知识温习一遍以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教辅书、模拟卷被普遍重视,课程标准规定内容被拓宽、加深、拔高的现象比较普遍。
(3)总体上对复习教学求全、求广,力求面面俱到,对形式的
复习方法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做题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根据对复习课教学方法的调查统计,复习课教学方法优先采用的序列为:问题串设计(4.52)、概念图(3.96)、变式教学(2.84)、分层教学(2.7)、自主学习(2.57)、合作学习(2.55)。教师复习课中应用较多的是问题串设计与概念图;对于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用频度不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复习课目标定位——重点
在毕业班复习进程方面,几乎%的教师采用的是“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为“过”教材,即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复习教材中的知识;第二轮复习为专项复习,主要讲知识结构;第三轮复习为综合训练,主要是学生做中考模拟题,教师讲评为主。
(4)学生课外作业多,缺少教师有效的指导、监控及反馈
对复习课课外作业的调查统计显示:复习期间,学生课外作业明显增多,70%的学生每天作业时间比平时增加%,没有增加的为零。%的教师批改作业的比例下降近50%,采用直接提供答案给学生参考的教师比例明显上升。
(5)教师和学生对复习教学的满意度,非毕业班学生高于毕业班学生;毕业班学生对复习课的满意度随复习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在访谈中,教师对复习教学的评价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累”,学生用得最多的词是“枯燥”“疲惫”。
2.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造成复习课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
(1)教师缺乏课程标准意识与课程标准理解力
由于大多数教师不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要求不清楚,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合适。有些教师虽然学习过课程标准,但由于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与要求的描述比较抽象和宏观,教师各自依照自己的直觉和经验解释标准,把复习课确定为以巩固知识技能为唯一目标。在这种单一目标下,教师只是遵循教材的编排,罗列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带领学生把教科书上的知识、例题、概念、法则等统统走一遍,再配以大量练习的操练、讲解,使得复习课索然无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教师缺乏学习理论的指导
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复习课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对如何确定目标和突出重点,如何实现目标与内容的有机统一,如何凸显知识联系、变式练习和方法提升等往往缺乏综合的考虑;不能很好地把握复习课教学程度,教师主导作用过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师过多依赖自己的讲解,贪多求全,不分重点,忽视了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与反馈,表面上是顺利完成了复习任务,然而“越俎代庖”式教学代替学生复习整理知识,使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的则是记、背等机械任务,导致学生常以机械记忆作为复习阶段学习的主要形式。
(3)缺少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支撑
对于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和内容选用适宜的教学策略与方式,教师很少具有这一意识,更缺乏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综合考虑的创生能力,加上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等学情了解不深,导致教学方法不恰当,复习形式与方法单一。大部分教师以练习题和模拟卷为主,采用练习、改错、再练习、再改错的简单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道题作为教学目标,仍然采用灌输式复习方式。
(二)经验总结与提炼
为了解决教师复习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选择了30多节优秀教师的复习课,观察他们的课堂教学,分析教学特点并与其交流,总结复习教学的经验与方法,提炼复习教学的基本课型。通过上述过程研究,初步获得有效组织复习教学的基本经验与方法。
1.复习教学的基本经验
(1)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复习教学时间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记忆规律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根据学习遗忘的发生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以及及时复习优于延后复习、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的经验,在日常教学中不盲目赶进度,应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培养能力;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补救,应把复习时间分散在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个学期,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设计复习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复习教学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整体性的,伴随着学科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有效的复习教学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目标设计、内容取舍、方法选择、活动安排、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的系统设计。
教师要基于课程标准明确复习课教学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吃透教材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注意复习的针对性,重点应放在学生难点、弱点、易错易忘之处,确保复习教学有的放矢,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复习有所提高和发展。
(3)复习教学方法要兼顾多样性和趣味性
复习课缺少新授课那样的新鲜感,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如新授课教学时那样饱满,如何激发学生对于复习课教学的学习热情,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结合复习课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式,针对不同知识类型及知识迁移过程,寻求复习方式与复习内容以及学生心理特点之间的合理匹配。
如,初中生好动、好表现、持久性差,喜欢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和群体活动,而复习课主要是梳理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容量大,综合性强。因此,可以多采用多媒体、实验、竞赛、游戏、表演手段,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归纳、总结,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又如,复习陈述性知识,要指导学生将学过的零碎知识点通过结构化、比较整理、流程图等复习方法,对知识进行深加工、删除、替换和保留,从而加深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促进陈述性知识的保持、提取和应用。同时要善于设疑,适时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升陈述性知识的复习效果。复习程序性知识,需要大量的针对性训练,变式练习,使程序性知识的使用达到熟练化与自动化。
(4)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与评价
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复习课的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与矫正。训练题与测试题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紧扣复习要求、重难点;与复习教学相关联的巩固性、迁移性作业,应注意其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如设计变式、对比练习,区分异同点突出本质属性;设计综合练习,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发散练习,培养求异思维。除了上述形式的练习外,还可设计基本练习、趣味练习、智力游戏、竞赛题、开放题、实践作业等,让学生自主解答,小组合作或班内展示,充分发挥作业与测试的多种功能,为提高复习效率服务。
对学生的作业与测试进行及时反馈评价,对重要知识点、技能点的习得情况要有过程性跟踪,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反馈矫正,解决疑难。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复习旧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和生成心智技能的协调,真正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2.复习教学的基本课型提炼
(1)唤醒整理型
复习目的: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联想,唤醒学生所学知识,使其全面回忆,深入理解,熟悉已学的知识。
课型结构:问题情境与任务+回忆整理知识+完成基础练习+讨论交流归纳+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过程:提供问题情境与任务,由个体或小组通过回忆或讨论整理所学知识,完成基础练习;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捕捉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文字、符号、图表等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网络;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生生之间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最后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与反馈。
这种类型主要用于单元、毕业、升学考试的第一轮复习。
(2)结构重组型
复习目的:在唤醒整理型复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理清知识脉络及纵横联系,从学科基本结构的高度上去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科认知结构的层次。
课型结构:确立知识模块+回忆梳理与练习+讨论交流+建立三维网络式知识结构+迁移应用。
教学过程:先将所要复习的知识分解为相对独立的模块,然后对每一块内容的复习通过回忆、梳理、整理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知识的整理与练习交替进行,以夯实基础;通过讨论、讲解、归纳,鼓励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结构图表,把相同知识按不同方式组合,形成不同的知识结构;最后在迁移应用的过程中自觉地去掌握知识结构。
这种类型主要用于期中、期末以及毕业、升学考试的第二轮复习。
(3)综合提高型
复习目的:通过综合情境或问题的解决,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兴趣;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迁移应用能力。
课型结构: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整理+汇报交流+反思评价+总结梳理+类化练习。
教学过程:创设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综合情境或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动复习整理,交流、反思、评价、体会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与提炼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般规律、注意事项等;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和规律进行探究性练习。
这种类型主要用于期中、期末、毕业、升学考试的第三轮复习。
(4)错误矫正型
复习目的:查找知识和技能中的缺陷并及时反馈矫正。
课型结构:练习+讲评+纠错+变式。
教学过程:通过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等,对错误点和缺漏的点,由教师针对具体题目在概念、规律、思维方法、解题技能上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自己纠错、归纳总结,然后通过变式训练,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防止知识负迁移。
这种类型的复习课在各种类型的复习中普遍使用。
(三)复习教学基本范式的构建
学生学过的知识必须在头脑中保持和再现,以便以后的提取和应用。如果学习之后不复习,那么,随着时间的变化就会遗忘,甚至永久性遗忘。复习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再认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内涵及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巩固知识网络,使已有知识升华为新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
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我们在调查研究、总结优秀教师复习课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三阶段五环节”复习教学范式,为教师有效进行复习教学提供支撑。
1.范式模型(图1)
2.范式内涵
(1)第一阶段复习前准备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科教学的复习进行总体设计与规划,包括: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转化为可检测的复习教学目标、复习用书的选择、复习方案和学生复习计划的制订、针对性训练的设计等。
总体方案规划框架见图2。
教师精心准备预习提纲。精心设计预习内容框图或表格等清晰、完整、简洁预习学案,引导学生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整理所学知识,把各个局部的知识点按一定的观点和方法组成整体,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以便于在学生头脑中储存,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出来。
组织学生预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复习学案,全面回顾、整理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第一阶段关键是整体设计,为新课与复习课的有效衔接做好充分准备。
(2)第二阶段复习的实施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认知倾向,激起学生回忆联想。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内容,领会知识的特点、地位和解决的基本问题,结合复习目标领会复习的重点,有目的地投入复习。
回忆系统整理
引导学生按照标准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自主整理、自主分类、自主整合,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系统,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交流精讲点拨
交流提升复习的深度。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完成对知识的回顾,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出所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明晰本部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
精讲点拨,学生独立完成典型例题,然后交流总结,最后师生共同剖析典型例题,经发散串联、收敛反馈、讲评矫正、总结提炼等环节,真正弄懂、弄通典型例题,进一步巩固复习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知识结构
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回忆、概括、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自主总结概括,构建知识体系,并大胆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和修改补充,明晰知识之间的联系,让新知识向旧知识转化,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完善知识网络,使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类化应用练习
教学中教师围绕复习的重点、难点和对知识建构的意图,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设置典型例题和跟踪练习题,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在例题或习题的解析时,对学习和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其中暴露的缺陷和不足应及时矫正、补偿,同时从读题审题—挖掘信息—处理信息—构建模型—规范过程—解决问题—提炼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和良好习惯。
通过类化应用练习,深化对所用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掌握知识结构应用的思路、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项;养成规范审题和解题的习惯,提升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
(3)第三阶段复习后拓展
复习后拓展包括反思、应用、延伸、迁移。在完成课堂复习教学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正确的思维与解法,暴露错误的思维与解法,表述没有解决思路的情景与不会做的题目。然后点评,并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突出思路点拨,为学生提供自我解决问题的思维台阶,实现自己的问题自主解决。
在学生反思的基础上,布置分层次跟踪训练、问题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经历思路与方法的形成和提炼过程,深入领会和内化知识体系,感悟问题探究中形成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发展。
以上复习教学的模式只是一般框架,不同的学科、不同阶段的复习教学的具体模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进行完善、变式、丰富。
二、反思与后续研究
通过对项目研究的反思,我们获得认识是:有效的复习教学应通过“有讲有练,讲练结合,举一反三,变式精练”的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自觉应用、积极迁移”过程,实现更高层次上的知识内化,实现从意义建构向能力生成的跨越。
1.明确复习目标,让学生主动经历复习过程
基于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复习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来复习。教师制定全面、准确、具体的复习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归纳、整理、完善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经历梳理归类过程
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的内容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导学案或复习提纲,使学优生、中等生与学困生都有施展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回顾,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功能进行分类,由学生发现并提出自己存在的薄弱问题,设计复习讨论、互动探究,实现知识完善、内化、提高。
3.给予思考时空,让学生经历整合建构过程
复习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包办代替。为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回忆、思考、分析、比较、归纳整理中,经历将分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提高整合意识。
4.暴露学生思维,让学生经历应用迁移过程
复习课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机械模仿和记忆的思维定势中,要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暴露错误的思维过程,在纠错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吸取经验教训,迅速从错误中走出来,从而增强辨别错误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的方法和迁移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注释:
括号中数值是指问卷中排序题的选项平均综合得分,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