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的,有潜力的!若一个孩子有上进的心,愿意改变,几个月就成绩就会有很大的长进!但是,完全不想改变,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做再多也是徒劳。中高考改革之后,这9类孩子,家长一定要多上点心,不要等到孩子在班里垫底了才着急!
1
不会阅读的孩子
改革之后,“得语文者得天下”就成为决胜考场的关键,举个例子:
同样是描写一个人的站姿不优雅,大多数同学都会平淡地凑字数:“她的站姿很不优雅”“她的站姿很不好看”……
而那些读过鲁迅《故乡》的同学,就知道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她站在那里,双手叉腰,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
所以你看,课外书读少了,你连生活中最基本的“站”这个小动作都描写不好,作文怎么能写好呢?
●对策(转给孩子)
小说、名人传记、诗歌……阅读内容选择你感兴趣的即可。
掌握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会浏览、略读、精读等读书方法。
利用多种渠道扩展自己的阅读量。
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学会摘记和写读书心得。
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选择课外阅读书籍、报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
字迹潦草的孩子
一手烂字,很可能让孩子无缘重点高中,更别提好大学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考试在普及“电子阅卷”,高考、中考都是这样。而“电子阅卷”对书写的要求则更加严格。
如果孩子从小就写字不规范、下笔力道也没练好,那他的答题卡通过扫描仪扫进电脑时,几乎就是一团模糊。
阅卷老师连看都看不清,咋给你分?
书写的好习惯是靠一朝一夕慢慢培养起来的,尽早纠正孩子的书写问题,一手漂亮、规范的书写不仅仅能让卷面整洁,还能一定能程度上加快书写速度,让孩子在中考、高考这样书写量极大的考试中取得相当大的优势。
端正自己的坐姿并规范自己的握笔方式。不规范的坐姿和握笔方式不仅对汉字的书写有不好的影响,也会造成近视、驼背等很多的后遗症。
练字工具的正确选用。不同学习阶段的人对钢笔和字帖的选用有一定的标准,小学初中适合练习楷体,大一点的时候为加快书写速度可以练习行楷或行书,练字钢笔的选用知识也是要了解的,不一定要贵的、好看的,但一定要最适合自己的,用的顺手、出水顺畅即可。
坚持下去。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练字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定的过程,每天坚持练习15-30分钟,或练习一页即可,一般1-2个月就会有不错效果,前提是选择了合适的钢笔和字帖。
练字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心无旁骛,每天就15-20分钟,集中精力,认真读帖、临帖,分析字的间架结构,心平气和地练习,这样才能有效果。
别轻易变换字体。练字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想练成什么样的字体,不要在中途变换字体,不同的字体需要注意的地方不同,半途而废,经常变换字体的人只会使自己的字体变得四不像,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3
不会规划学习的孩子
在学习上花的时间越多,成绩就越好吗?
不一定!
有些孩子虽然看起来很努力,课间不出去玩,周末也窝在家里写作业,但他大部分时间并没有集中精力,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磨洋工”。一个班里30%~40%左右的中等生,基本都是这个状态。
有的孩子从来不熬夜,该玩的时间也在疯玩,但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能提前做个计划,知道总共有哪些任务,安排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个班里10%左右的尖子生,都是这个状态。
决定成绩的并不是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而是这些时间是否“有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自己制作学习计划并坚决完成。
先仔细想想,这段时间最想在哪方面有收获?是单词量的突飞猛进,还是语文素材的积累,还是数学基础的巩固?选一个你最想要的目标,然后进行分解。
给自己些小奖励。当天的计划若能执行,不妨在下周的计划表里给自己安排看一场电影。周计划能执行,和爸爸妈妈一起商量一个奖励措施吧,选自己最喜欢的。
遇到变动时怎么办?写下每天最重要的六件事。重要者先行。
4
粗心、眼高手低的孩子
身边经常有人考完试后说:“我竟然忘了这个知识点,粗心了粗心了……”
他真是粗心吗?
不,他就是这个知识点没掌握好,基础不扎实而已。所谓的“粗心”“马虎”,更像是自我安慰的借口。
细心、沉稳、脚踏实地,是一个好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考试的时候,你要是随便粗心两三道,几十分可能就没了!
这时候,你再用“粗心”安慰自己,还有啥用?
慢慢读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同时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比如,把已知的数据标示在题目的图上。切记,题目没有读完,不能妄下结论。
演算工整。解答数学题时很多计算都会在草稿纸上进行,很多关键信息都暗含在你演算的过程中,挪错数字,弄错符号等情况一目了然,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要保证演算工整。
回头检查。做完一道题目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本题的结果,判断一下结果的合理性。
深挖根源。有些做错的题目老师稍稍一点拨,同学就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啦。这些看似粗心导致的错误,其实是概念不清晰。应该深入挖掘根源,运用类比,对比等方法,把相关的知识统统过一遍,彻底理清楚。
专心做题。平时练习题目,作业要重视,把它们当作考试题目看待。做题的时候关掉与学习无关的东西,集中注意力,快速的完成。慢慢的养成专心做题,专注做事的习惯。
信心、决心、耐心。粗心是一种坏习惯,需要自己树立信心,下定决心,同时耐心的坚持。慢慢的就能把这个坏毛病,用细心的好习惯去替换掉。
5
不会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
情绪波动是学生当中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对自己的情绪比较难以做到收放自如的平衡和控制。
所以,一旦在学习上遭遇挫折,或者某一阶段心情低潮,学习成绩也就因此起伏不定。
这类孩子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考了高分后,骄傲自满;考了低分后,焦虑不安、自卑、迷茫自怨自艾,沉浸在学习失败中不能自拔。
考试时出现紧张心理要迅速进行调节,快速进入正常应考状态,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调节焦虑情绪:
①自我暗示法。用平时自己考试中曾有优异成绩来不断暗示自己:我是考生中的佼佼者;我一定能考得理想的成绩;我虽然有困难的题目,但别人不会做的题目也很多。
②决战决胜法。视考场为考试的大敌,用过去因怯场而失败的教训鞭策自己决战决胜。
平常的话,学会释放压力(去操场跑圈就是个很不错的办法),稳定情绪,积极面对学习困境把握节奏,告别学习疲劳。
6
拖延的孩子
成绩差的孩子,99%都是拖延症!能拖到明天做的事,绝对不会今天做;假期里能先玩的,绝对不会先写作业。
他们的常态是:作业总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写会作业,喝口水,再休息一会……
拖延症的坏处在于,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不但学习上拖拖拉拉,生活上也会变得磨磨蹭蹭。
体会一下高效的习惯。你会玩得更开心,学得更开心。
从半个小时开始练习,在这段时间内,只专心做一件事情,譬如做一篇数学卷子,或者看一本书。
把所有可能造成诱惑的东西收起来,或者干脆换个环境。舒适的家不是最适合学习的场所。
如果连半个小时都无法坚持,是不是会对自己很失望呢?想想失败的感觉,再想想成功坚持的感觉,遇到诱惑时做个正确的选择。
7
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
孩子到了读中学,甚至孩子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基本上就开始对智能手机产生了拥有的渴望。
孩子对智能手机的渴望,不是因为通讯交流的需要,而是对外面世界精彩的好奇。这份好奇心,实在是太强大了,在同龄人中有智能手机者,与没有智能手机者区别极大,不仅仅在玩游戏方面,还在人际交往的优势方面,在获取大千世界的新知识方面,在与当下社会热点信息,尤其是孩子们兴趣最浓的时代偶像信息的接收和传播等方面,区别更是突出。
这些区别的存在,意味着孩子的自信心和骄傲感的差异。
由此可见,我们给不给孩子玩手机,已经完全影响不到孩子有没有手机可玩了。既然不能一刀砍掉孩子用电子产品的念头,那么家长一定要有管控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方式方法。
●对策
父母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但要注意四点:
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
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与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如果不追究违约责任,约定就没有丝毫约束力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约法三章”的“约”字。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8
不注重总结的孩子
很多孩子在复习阶段不重视错题,做错的题目连答案都不改,或者仅仅把标准答案写在旁边,不去总结错误的原因、总结正确的方法,导致考试中一错再错,成绩难以提高。
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发现规律,抓住重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复习补救。
所以,一定要告诉孩子整理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测试和考试之后,将其中错的题目都记录下来,这些很可能就是孩子自己的知识漏洞。
家长也要督促孩子经常看这些题目,时间长了漏洞就会补上。
9
基础不扎实的孩子
学习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每天的学习都需要按一个合理的顺序,每个科目的学习更具有前后连贯性。
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必定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从而导致学习节奏的混乱,最后导致知识消化不良。
对于前面已经学过的知识还没掌握好,老师再讲新的知识,自然就会听不懂了。结果不懂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新的内容又纷至沓来,从而陷入“一步慢导致步步慢”的恶性循环。
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背诵、记忆时出错率多,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看似听懂了,过几天后一问三不知,经常需要翻书查看例题和知识点,做题和考试磕磕绊绊。
课前一定要有预习,预习效果怎么检测?
①试着对你所预习的内容提几个问题。
②试着复述。
听课时要有主动性,尽量在听懂的基础上做笔记,而不是一味抄笔记,否则根本就没有思考的空间,实在听不懂一定要标记出来,课下尽快找老师或者听懂了的同学给自己讲讲。
复习要及时,并且一定要动脑。走马观花的浏览只能加深机械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进行思考。
对于一些书上的公式、定理、单词、成语等基础知识,自己可以做些归纳整理,扎实基础!
写给孩子:
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你能真正地把话听进去,亲自去实践。
你的爸爸妈妈不会教你所有,他们也不会一辈子都陪伴在你身边,你的老师每天要盯着几十个甚至是上百个学生,不会把所有的甚至是更多的精力都花费在你身上。
你的人生,最终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领悟,靠自己努力,靠自己坚持!
(本文来自:百度宝宝知道教育不好成焦虑)
————————
世界很复杂,百度更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