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年级,小学生的成绩开始出现明显分化,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也开始有所转变,一二年级吼着教,那时候所有题目都会,底气十足,看到很简单的问题孩子都不会,不由“怒火中烧”,从三年级开始,家长也发现,语文数学题目难度明显增加,再不能一下子就能看出正确答案了,所以对孩子的语气也柔和许多,不然有时候会被打脸,在孩子面前挂不住。
一位小学生语文期末模拟测试考了99分,妈妈很不满意,问他为什么被扣了1分,儿子回答说有个字不会组词,妈妈很疑惑:“啥玩意儿,组词不会?但凡有点智商的人,都不可能不会组词吧?啥字啊?”儿子回答“苹果的苹”,除了苹果还能组啥词啊?妈妈想了半天也就只想起来苹果,儿子反问:还有呢?妈妈一下子就傻眼了,当初自己有多“义正言辞”,最后就有多尴尬。
这是家长辅导作业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比起语文,数学的难度似乎更高,另一位家长就被下面这道三年级数学题难住了:60名同学去旅游,每人想买一瓶单价3元的饮料,正赶上超市促销活动,实行买五送一,他们一共花多少钱就能买到60瓶饮料。
家长解答这个题目并不难,难的是如何给孩子讲明白,也就是家长觉得比较简单,但是不能理解为何孩子理解不了,绕不明白。
先说题目的解法,比较好理解的方法是,饮料3元1瓶,买五送一,就相当远15元可以买5+1=6瓶,15除以6,算出每瓶的单价是2.5元,再用2.5乘以60瓶,合计元。
再简单一点的算法,买五送一,仍然是15元可以买6瓶,60人需要买10个6瓶,15乘以10等于元。
但是试卷上这位同学的解法问题出在哪呢?按照他列的算式,可以看出来他的解题思路,先按照每瓶3元的价格买下来60瓶,一共花销元;60除以5应该是60人按照每组5瓶的方式,一共可以分为12组,然后因为买五送一,所以每一组可以退一瓶给老板,也就是12乘以3,最后以60瓶的总价格元减去退给老板12瓶的钱(36元),所以他算出来的总花费是元。
难就难在如何给他解释不能以退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老板的前提是买五,然后才能送一,按照这位同学的算法,按照每组5瓶,所以才出现了将60人分成12组的情况,但这5瓶中实际上就包含了送的一瓶,才能正好每组5瓶,一共分成12组,(否则12组按照买五送一应该是72瓶,付72瓶的钱,然后每组退1瓶,相当于没有优惠)换言之,这种计算方法已经变换了老板给的前提条件,成了买四送一,老板肯定不干了。
是不是感觉有些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捋不清楚。不过也是因为这位同学一开始的思路出现了问题,所以才会走了弯路,按照正确的解法,这道题目并不困难。
三年级出现差距,实际上是学习方法和学科思维出现了差距。在启蒙阶段就注重数学思维的培养非常关键。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说:数学学习不可早,数学思维启蒙不可晚。这句话一点不假,具备了良好的数学思维,不仅不会觉得数学难,相反会觉得不断解决数学难题很有趣,有了兴趣才会持续深入学习,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丰子恺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前有这样的数学书,也许我不会抛荒数学。他说的数学书,就是数学大师刘熏宇先生编撰的给孩子的数学三书,这套书的显著特点深挖数学的内在趣味,通过轻松活泼的方式将深奥难解的数学题变成趣味丰富,让人爱读的文字,适用于小学生启发兴趣,中学生掌握方法。既可以作为课外的学习资料,也可以作为今后兴趣拓展的启蒙书。
对于这个题目,您还能用什么更清晰的思路给孩子讲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