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背后
蕴藏无限的可能
在校学习生活的几年时光里,
你可以成为一名跳出舒适圈的勇者,
到未知的新环境里闯荡成长;
你可以尝试从无到有的创业,
几经挫折只会让你愈战愈勇;
你可以大胆跨界逐梦,
任何一个新事物对于努力家来说都不足以畏惧。
“我要我的未来无限可能”,
是南理工毕业学子以自己的故事书写下的青春宣言。
“我就是要不一样”
——化工学院届本科毕业生丁世妤的升学故事
丁世妤,我校化工学院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烟花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方程式比赛二等奖;在羽毛球、乒乓球比赛中多次获奖;在化工企业进行过两次实习;也曾在南京图书馆和斯里兰卡作为志愿者帮助他人。目前,已被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录取。
大家眼里“中规中矩”的丁世妤,选择荷兰读研的事情常常受到各种质疑,而她却说在准备出国的道路上我清楚了我要什么,而我要的和大家不一样,所以我做出了和大家不一样的决定。
众所周知,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有*工背景的理工科学校,而我又恰恰选择了兵器科学的下属学科。在之前我给自己的规划是拿到推免,进入家乡的航天研究所攻读研究生最后留在那里工作,为了提前体验“自己将来会拥有的生活”,我还进入其子公司实习。那里的工作开心,福利待遇优厚。但我越来越发现,稳定也意味着失去选择,我真的甘心在20岁就安排好自己未来的生活?随着实习工作的开展,我开始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热衷于冒险和新鲜事物,敢一个人单独旅行,甚至异国他乡……对未来生活的幻想和对自己性格的分析,让我放弃了原先的计划,却又让我陷入了该怎么走出这中规中矩生活的迷茫。
在思考许久以后,我选择了放弃带来稳定生活的保研计划,而留给我的无非有三个选择,直接工作,在国内攻读研究生,在国外读研。综合考虑后,国外的硕士课程可以提供给我更大的选择权和更长的过渡期。由起初的美英澳,几经周折第一志愿选择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
选择只报一所学校方式过于激进,由于我想继续深造的目的是确定我对科研是否喜爱,我并不在意学校的地区,也选择了海投的方式。最终我收获了莫纳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6张offer。等待offer的过程是痛苦的,点击学校发来的邮件绝对是心跳加速的一刻,也记得曾经半夜被噩梦惊醒,梦到拒信连连。但是,当看到offer时我会觉得一切值当,甚至看到我的第一志愿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offer时我激动到哭出来,一夜没有睡意,睁着眼睛看黑洞洞的天花板。
至于我选择荷兰代尔夫特理工的原因,这个两年制的项目里面包含了1年课程,半年以上的毕业设计和3个月的实习,并且班上中国人不超过10%,班上英语环境相对好。再一个原因是荷兰虽小,知名化工企业很多,如壳牌、DSM、阿克苏等。当然去这个相对冷门的地方我也将面临困难重重,比如荷兰硕士课程压力很大,回国的话知名度小找工作可能有困难等。但我认为,一个能把我锻炼成更厉害的人的选择远比学校知名度来的重要。
最后,我想感谢给与我无限尊重和包容的父母,给我提供各种信息的老师,以及我所遇到的所有小伙伴,谢谢大家给了我走出中规中矩生活的勇气和帮助,也让我迈向了不太寻常的远方。
浅谈创业收获之“四心”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届本科毕业生周志俊的创业故事
周志俊,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4万元项目资助、“互联网+”创业大赛校赛二等奖、南理工科技园路演大赛二等奖、年“金洽会”双创基地代表企业、年度工信创业奖学金一等奖、年南京市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现已创立南京君阳志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在我眼里,创业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总能望见城顶端的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殊不知底下大多数是疮痍满目、横尸遍野。现在回顾当初奋不顾身地选择创业甚至有一些后怕,因为我常常在想,假如我在某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得当,我可能也“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了”。
有时候真的会感慨一句时光荏苒,年第一次踏入南理工仿佛就在昨日,当年雄心壮志,总想在大学里搞点事情。想法是相当的丰满,可我却一穷二白,但我却未曾放弃探索。“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干就干,我开始在课余时间做各种小生意积累资本,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创业沙龙结识牛人。
渐渐地,我想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当时恰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际,便和团队于年3月一起做了一个大学生就业创业对接分享平台,接着创立了南京君阳志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但由于严重缺乏创业经验,第一个项目夭折了。
我并没有因挫败而忘记自己的初心,反而越战越勇,组织团队伙伴一起总结失败原因,分析自我问题。紧接着,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接触到了大学生海外游学实习,并在年4月正式开始第二个项目的探索——Morgan实习,致力于大学生海内外游学实习,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简历背景及个人发展软实力。这个项目一直进行至今,经营良好,累计服务海内外大学生超过人,公司已成功入驻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创业孵化园,得到学校及*府多方认可,并获得众多荣誉:年“金洽会”双创基地代表企业、年南京市青年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年江苏省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等。
马云在演讲中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实际上,团队在Morgan实习项目中的创业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公司招收第一期学员的时候,我们使尽浑身解数也只招到20个同学,项目差点再次夭折。年暑假,我们组织了第一期前往英国保诚金融集团的海外实习。由于刚刚起步,知道的学生不多,我们只能骑自行车在南京各大高校发传单、硬着头皮拉着学生讲解,晒得黝黑,但传播范围却十分有限。本来计划第一期招收30个学员,结果忙了大半年只招了20个人,因为场地费和导师费十分昂贵,如果项目继续做下去,公司会面临巨大亏损;但如果给学员退费,那样公司就只能面临关门。就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刻,团队成员开会后决定,宁愿亏本也不能让学员们的利益受损,虽然只有20人,第一期海外实习还是保质保量地如期进行了。因为我们相信,亏损只是暂时的,不应该鼠目寸光,品牌的树立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事实证明我们是对的。
庚信道:“饮水者怀其源。”这是一个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充满机遇的时代,我非常感谢母校和*府对我们的支持,在公司有巨大资金困难的时候,我们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疯狂参加校内外各类创业赛事,横扫南京。最终获奖并得到创业导师的指点与丰厚的资金奖励,帮助公司渡过了难关。
在创业的四年里,我收获颇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拥有了不惧挑战、勇于尝试的决心;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恒心;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信心;结草衔环、饮水思源的感恩心。我相信,将来无论在创业中还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做事如果能够具有决心、恒心、信心、感恩心的话,一定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南理工人。
“与20岁的慌张与光芒邂逅”
——记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届本科毕业生孙恩惠
顺利收到漂亮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单,拿到心心念念的英国诺丁汉大学国际商法专业的offer,孙恩惠同学的升学之旅算是告一段落。她笑称“可以毫无遗憾地告别20岁了”。很难想象,这位即将前往英国攻读法学硕士的女生,在我校本科阶段的专业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究竟如何在本科期间实现从“弹药”到“法律”的转变,她说,这样的过程就是“与20岁的慌张与光芒邂逅”。
“大三刚开始的时候我就有出国学法律的念头,一个原因是经过前两年的摸索,我终于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另一个原因是一直以来我都很想要去看看这个千面的世界,去认识真实的我自己”,谈及为什么要出国学法律,孙恩惠如是说。但是,缺乏法学教育背景是她申请法学专业留学最大的硬伤,“考虑了很久,我想,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如然后凭借成绩单去尝试申请学校。”可是,对从未接受过系统性法学教育的她来说,想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谈何容易。“那段时间确实慌张又犹豫,因为害怕失败,我不敢*。20岁时候的机会成本太高了,所以站在每一个人生岔路口的时候,我都想要做出最好、最正确的选择,也因此更难有勇气作出‘反传统’的决定”。
幸运的是,年的某个秋日下午,一个准备去诺丁汉大学联合培养的朋友无意间说出的话却狠狠击中她的心:“诺丁汉的法学院很不错,为什么不试试呢?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当时正是她最迷茫困顿的时期——“因为我发现即使怀揣着对法律的信仰与热爱,我仍然受制于所谓‘机会成本’的桎梏而不敢义无反顾地往前走。”从0到1总是比从1到2要付出多得多的心血,但是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就此放弃,我一定会因此而遗憾许多年。”内心的选择显而易见,于是她放弃了已经谈好薪资待遇的工作,决定走一条完全陌生却是心之所向的道路——出国读法学硕士。
既然选择了自己想要的道路,那么必然少不了道路上的坚持。那些清晨抱着书在阳台和图书馆五楼一遍遍背诵,却总是记了忘,忘了记的日子;夕阳西下时忍住砸电脑的冲动把96个民法课程听完,整个人几近瘫痪的日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卡时间刷第一轮真题却总是只能得到两位数的分数后,心态直接崩掉的日子……中间有过许多害怕、失眠、眼泪、崩溃与不确定,可是这些煎熬与坚持,在冬天来临之际,终于写进她生命的箴言。在那段备考的日子里,并不是没有过自我怀疑和灰心丧气的时刻,只是每次这些阴暗的念头一出现,她就去看法考名师老钟微博上的“备考法考的真正收获,便是走过这段旅程”,看瑞达法考深夜的推送,看杨雄老师说“过了法考你们就可以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了”,她笑称自己仿佛像“打完一针鸡血一样”,休息几分钟后又能继续跟“让与担保”、“国恐无死没”、“盲聋哑,精神病,无期死刑,未成年”较劲。
经历整整七个月的准备后,考试的过程也颇具波折。“拿到法考成绩单后我还时常梦见自己坐在主观题的考场上,54分的夺命十三问写得我手抖,前一天晚上刚背的法治理论只记得前半句,刑诉法的题明明似曾相识却死活想不起来具体思路。只有在半夜被吓醒的时候我才会意识到这些都是法考留下的后遗症”。超过万字的教材、多个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万字真题、多万字阅读材料,都曾在她的脑海里走过两三遭,在梦里出现两三回。回忆那段辛苦备考的日子,孙恩惠说:“我觉得太值得,因为落下的泪和洒下的汗,都在沿途开出了花。”
查收诺丁汉offer的那天,天气晴朗,一如一年前朋友劝说她大胆尝试走法律之路那个午后。从春天伊始,到一整个夏天都过去,一直到初冬来临,经历过无数次心态的崩塌与重建之后,孙恩惠同学的心情格外平静,没有年法考尘埃落定时那种“法考界,我们永不相见了”的皆大欢喜,只有静静的期待,就像为自己二十岁这一年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平稳的休止符。
临近毕业,孙恩惠用这样一段话总结自己四年的本科生活:“20岁的人是一种独特的生物,没有方向的时候焦虑如困兽,一边向往着高山大河一边挂念着锦绣前程,在深夜里迷茫又慌张地游走于万物边缘。可是一旦他们找到真正的兴趣,就会迸发出所向披靡的生命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带着电影主人公的光环翻山越岭。我们都要有为梦想孤注一掷的勇气,因为对于20岁来说,这是一场只赚不亏的买卖,即便失败了,还可以tryagain。要庆幸,还可以tryagain。”这便是她二十岁经历慌张之后的光芒。
追求卓越
永远都是进行时
毕业生们即将离校,散作满天星
追求卓越,永远都是进行时。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记工信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化工学院届本科毕业生于梦诗
“从进校就有保研去北大的想法。”从大一始,她便树立了这个目标,三年后,她以年级第一的成绩成功保研至北大化学学院。在校期间,校长奖章、江苏省三好学生、三次国家奖学金,七次校特等奖学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各种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她就是化工学院级本科生于梦诗。
“我对自己的要求一直都是必须每个学期学习成绩保持年级第一,每门课程接近满分。”于梦诗在大一时就给自己定下了近乎严苛的目标。早上六点半起床,八点之前赶到自习室,晚上学习到十点半,十一点上床睡觉,这便是她四年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无论外界多么有吸引力,她始终秉持着自己的目标一往无前,她的自律让很多人都惊讶不已,与她接触过的同学向记者表示,“从没见过这么自律的人,她就像高考前的冲刺一样,每天按部就班勤勤恳恳地学习。”可是于梦诗并不满足于在学业考试上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她还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江苏省物理实验与科技作品竞赛,每次都拿到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旁人看来于梦诗已经很出色了。可她还觉得自己缺少些什么。
大二时,她又联系朱绪飞老师提前进入课题组,开始了科研之路。“我当时找到朱老师,他就问了我三个问题,你的目标是什么,年级排名多少,六级多少分。”“目标保研,年级排名第一,六级分。”经过这样简单的交流后,于梦诗便与朱老师建立了师生关系,也是这三个问题,成就了她后来的收获。
3月11日,工信部公示了年度工信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获奖名单,在南理工一栏里于梦诗的名字赫然位列,她是我校史上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特等奖的本科生。谈及于此,她却有些羞涩地摆摆手说“那不过是运气好罢了。”然而有谁知道,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运气好”背后凝聚着她多少的辛苦和汗水。大二进入实验室后,她把科研方向确定为研究电池中铝和钛的阳极氧化过程,每天在实验室中一待就是10个小时。“对我来说做实验不是枯燥乏味的,有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陪伴,做研究挺有趣的。”于梦诗如是说。
然而,和大多数人一样,于梦诗的科研之路走得并不顺利,也经历过无数次文章写不出,投稿反复被拒。但她从未放弃,在老师的帮助下,她逐渐懂得了如何写出一篇令审稿人满意的学术论文的奥秘。辛苦没有白费,科研训练结题的时候,她的论文被评为第11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获得了免答辩的机会。此后佳绩不断,在短短两年之内,于梦诗以第一作者陆续发表7篇SCI论文,其中1篇进入ESI全球前1%的高被引论文,总影响因子达27.12。
进入朱老师的实验室之后,于梦诗感受最大的就是压力。团队成员中有级崇滨和级金融两个校长奖章获得者,他们已经发表过9篇SCI论文,还获得过全国“挑战杯”二等奖;同年级钱学森学院的赵思危同学也早就有一篇SCI论文多次投稿……“大家都这么优秀,我不努力怎么能行?”从此她就再也没有度过周末和寒暑假了。当别人出去赏花、逛街、看电影的时候,她却坐在实验室里观察多孔氧化物火山口和纳米管的新结构。
在团队里,朱老师一直倡导合作与竞争共存,发挥传帮带的精神。“不仅是同年级里要较劲,不同年级之间也要。”在整个科研队伍里,很多本科生都发表了文章,除了级本科生已发表15篇论文外,级和级同学也相继发表了文章。“你说18级的都发了,你16、17级还没有成果是不是会着急?”如此你追我赶的态势,让于梦诗既有压力,更有动力。“我很庆幸自己能加入这个团队,在大学里能遇到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梦诗欣慰地说。
朱老师的引领对实验室的同学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梦诗介绍说:“朱老师是一个特别负责任而且充满正能量的人,他对所有的事情都怀揣着巨大的热情。我每次陷入低谷都是朱老师激励我前行。”很多时候为了改一篇文章,课题组的同学们都没空去吃饭,朱老师会从家里带饭过来给大家。“老师也经常会请我们去他家吃饭,最拿手的好菜就是麻辣虾,”于梦诗笑着说,“有时在实验室呆久了,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一口。”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于梦诗一直都是一个安静的学霸,可是她却说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话痨”,她喜欢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交换不同的意见,她说这样能让自己不清楚的问题都明晰起来。“科研本身就是透过现象抓本质的过程,只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才能找到创新点,才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她也将继续沿着规划好的路线一直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以梦为马,以汗为泉;不忘初心,不负韶华。”
越努力越幸运
——记电光学院届本科毕业生傅超
日前,《人民日报》公布了“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该名录共有人,从年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产生,我校电光学院届本科毕业生傅超位列其中。这给直博复旦大学的傅超原本就硕果累累的大学生活又增添了一份荣誉,让他与“超优秀”这个昵称更加贴合。
在傅超的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他的朋友们成群结队地喊他“超优秀”。这个昵称并不是空穴来风,傅超在学习成绩、学科竞赛、学生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超优秀”的成果。大一到大三,傅超每学期成绩排名均位列专业前3%。在已经修读过的22门专业学位课程中,有18门分数达到满绩点4.0。除大三获得国家奖学金之外,他还获得了工信创新创业奖学金1次、校特等奖学金3次、华为奖学金1次。他曾获得江苏省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称号。
课余,傅超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目前已获得各类竞赛奖项20余项,参与科研项目达5项。大一时,他和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击败来自北大清华等高校的参赛队伍,勇夺第一名,这是我校首次在该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他还曾获得江苏省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年英特尔杯大学生嵌入式大赛三等奖和全国高校计算机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