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测试分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下小学middot初中数学教 [复制链接]

1#

来源:网络

推荐:

1.人教网·辅导孩子学数学·系列(1-6年级的每一节课);2.小学数学全套部级优课(1-6年级的每一节课);

3.数学教师必备

手机版《高中数学教学手册》

4.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数学(同步课程,verygood!)!

教师资格证试讲和答辩是怎样的?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是怎样的?

评分流程(考生也应阅读)教师资格证面试很快就要开始了,大家是不是都觉得很紧张呢?其实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紧张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面试过后只有一个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成绩,并不显示考生具体得分,难道考官是不给打分的么?其实不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考官是怎样给考生打分的吧!
  当考生进入考场的时候,考官们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了。
  第一步:登陆系统
  考官需要使用电脑登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测评系统。
  
  第二步:开始面试
  在系统中选择“开始面试”,这个时候,考生的信息将会出现在页面上,考官需要从上到下,顺序进行面试,在这里需要注意每个考生的面试顺序是固定的,考官操作的顺序也是对应的。
  第三步:核对信息
  当考生进入考场以后,根据教师资格面试流程,考官首先要核对考生信息。
  第四步:抽题
  考官宣读面试导语,之后抽题,考试正式开始。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考官的引导语是一步步进行的,后边也会有,整个流程按考官引导进行即可。 第五步:结构化问答
  结构化的两道题,是考官从试题库中抽取的,每人2道题,5分钟时间回答。没有固定答案,但有相对固定的评分说明。
  第六步:试讲及答辩
  单击左侧列表中红色圆圈内的“查看考生试讲题目”,出现右侧红色方框内的考生试讲题目。主要考察教学设计和实施,需要我们展现学科必要的教学元素。试讲10分钟时间结束后,考官还会随机问两道答辩题目,以进一步了解考生的教学设计思路。
  第七步:评分
  单击左侧列表中红色圆圈内的“查看考生基本信息”,出现右侧红色方框内的考生基本信息。核实过考生信息以后,开始打分。红色方框内为考官打分区域,红色圆圈区域为乘以权重系数得分,箭头指向为最终得分。无误后点击提交。
   第八步:结束面试
  点击可以回到上图重新评分,单击将结束该考生的面试工作,并可以开始下一个考生的面试。一旦,该考生成绩将无法修改。另外,成绩提交电脑,确认后无法修改,并综合3位考官的打分,进一步保证考试公平。同时提醒大家,后即可进行下一个考生的面试。不,无法开始下一个考生的面试。
  最后我们要说一下计时器的使用,大家知道在面试的时候需要计时,而考官是电脑测评系统自动计时。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这样每个考生的考试时间都是20分钟,由电脑测评系统自动计时,信息化手段保证考试公平。相关:近三年小学·初中·高中各科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解析(精选)小学真题精选

小学数学《2的倍数的特征》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电影院入口分为“单号入口”和“双号入口”,提问:座位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结合导入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电影票的单号和双号有哪些?

可预设学生发现座位号为2,4,6,8,10等都是双号。

追问:判断双号的依据是什么?

可设置学生同桌交流活动,通过计算2的1倍、2倍…等,通过算式2=1×2,4=2×2,6=3×2,8=4×2,10=5×2,……,判断出2,4,6,8,10等都是双号。

追问:这些都是2的倍数,那2的倍数有哪些特征?

设置5分钟学生小组活动,请学生在百数表内圈出2的倍数,观察、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顺势给出偶数、奇数的概念,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并请学生注意奇的读音(jī)。

追问:0是奇数还是偶数?

引导学生发现0的个位也是0,且2×0=0,符合2的倍数的特征,所以0也是偶数。

(三)课堂练习

下列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23

(四)小结作业

小结: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同学之间相互写几个数,请对方判断是否为2的倍数,并说明原因。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练习: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你对本节课的教学有哪些思考?

综合教材内容和我对学生情况的把握,我认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如下目的。

首先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在学习因数与倍数后开始探究2的倍数特征,进而探究5、3的倍数特征,感受数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认识质数、合数等,为后续的数与代数的运算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从教法学法上看,这一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因此从电影院的单双号这一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学生初步判断单双号,通过设置学生的同桌交流活动和小组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提升数学思维。

2.谈一谈你教学中加入百数表的教学意义。

教材呈现了从电影院入口的单双号场景过渡到通过计算2的倍数判断单双号,进而给出奇偶数的概念。

考虑到学生仅仅验证2到10这些数字,就得到2的倍数特征这一结论的跨度较大,且不宜拓展。因此我设计教学时,先验证2到10这些数字是否是双号,进而加入百数表环节,请学生在百数表内圈出2的倍数,观察、总结2的倍数的特征,加深对2的倍数的特征的感受,深入体会探究倍数特征的过程,为后续研究5、3的倍数特征做铺垫。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提问:常见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预设学生得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追问: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那么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出示边长为分别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请学生观察后提问:能否通过数据说明这两个正方形纸片之间关系?

设置学生小组活动,借助直尺、方格纸、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和多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等学具,进行观察、比较。

可预设学生首先明确:正方形边长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进而得出:

(1)可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去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需要铺满10行10列,则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2)借助方格纸,发现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占了1个方格,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占了个方格,则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组织学生体会不同的比较方法后,师生共同总结: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提问: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出示1平方米的方格纸学具,并提示学生一个方格表示1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后认真思考,并按照刚刚的探索方法进行尝试。

结合学生作答,师生共同总结:1平方米=平方分米。

结合两次探究,师生共同总结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三)课堂练习

出示正方形交通标志牌,计算标志牌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对比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回顾本节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后作业:测量自己的书桌的长与宽,计算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1.你认为刚才的授课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

我根据题本内容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进一步理解常见的面积单位,掌握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在教学中,我从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出发,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学习,介绍了常见的3个面积单位,经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本节课的结论,并布置了相应的练习环节加以巩固理解,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

客观上由于准备时间不足,备课有些仓促,如有不足请考官批评指正。

2.常见的面积单位都有哪些?

按照从小到大划分,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千米也称平方公里。

从换算关系看,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平方米=平方分米,1公顷=00平方米,1平方千米=公顷=0000平方米。

除此之外,生活中还会有公亩、亩、垧等较大的面积单位。1公亩=平方米,1亩=平方米,1垧=1公顷=00平方米。

小学数学《梯形的面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水坝的梯形横截面图,创设相关情境(比如给水坝截面涂特殊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需要求梯形的面积大小。引入课题。

(二)讲解新知

请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思考:梯形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图形面积的经验可得出:可以先把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再比较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同桌两人一组,拿出梯形卡片学具,动手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三)课堂练习

梯形水坝横截面,上底20米,下底80米,高40米。求堤坝横截面的面积。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回家找一个梯形面,借助直尺测量,计算出面积;总结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与推导方法。

1.目前为止学生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如何得到的?

学生已学过以下图形的面积公式:

首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这两个公式是通过用单位面积的小正方形填充长方形和正方形,从而发现面积与长、宽、边长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是将平行四边形沿任意一条高剪开,拼成长方形,对比发现转化前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公式;

然后,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是将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与其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进而得出面积之间的二倍关系;

最后是今天学习的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一种方法是和探究三角形面积时一样,将两个同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另一种方法是用平行于上下底的直线将梯形分割成两个高相等的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区别在于前一种方法用了两个原梯形,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原梯形面积的二倍;后一种方法只用了一个原梯形,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原梯形的面积。

2.为什么这样设计你的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大体上采用列表式。最上方为本节课标题,中间用表格呈现探究过程,表格右边两列分别是学生想到的两种转化方法,通过对比找出转化前后的关系,将转化前后相等的量呈现在图示下方的同一行,而第一列的三个量存在乘积关系(第一行乘第二行等于第三行),则后两列存在相同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更方便得到梯形的面积公式,呈现在板书的最下方。整个板书整洁明了、重点突出,而且能帮助更好地进行对比,也能更好地理解新知加深记忆。

小学数学《面积单位》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面积知识,并提问数学课本面积的大小。

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容易想得到可以用数方格的形式进行表示。

让学生利用方格纸进行表示,并分享表示结果。(6个格子、24个格子等)

结合不同结果,教师追问原因,明确因为格子大小的不同。

教师讲解实际是计量的单位大小不同,引出课题——《面积单位》。

(二)讲解新知

1.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针对比较课本大小的方法,教师提问若只知道数格子的结果,能否进行比较。

预设部分学生根据数格子的结果各有不同能够想到只比较数量不能进行比较;

部分学生想到比较格子的大小,进而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格子的方法简单比较物品面积的大小。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与同桌交流分享思考结果,得到需要规定好格子的大小。

教师讲解:确定格子的大小,实质是统一了计量单位。

3.感知大小

小组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卡片、报纸等物品裁剪、拼接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并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感受它们的实际大小。

学生展示制作结果,并分享对比结果:1平方厘米大约是大拇指指甲的大小、1平面米大约能站12名学生。

学生活动: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橡皮一面、数学课本封面、黑板面的大小。

(三)课堂练习

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一间房屋地面的面积约50_________。

(2)练习本的面积约2_________。

(3)一张有邮票的面积约6__________。

(4)单人床的面积约2_________。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课后作业:利用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生活物品的面积大小。

1.为什么要学习面积单位?

“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长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单元知识展开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突变和飞跃。教材的编写,一方面是让学生充分感知面积的含义,主动探索建立面积的表象,熟练应用面积单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本单元后面的面积计算作充分的知识铺垫。

2.你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什么?你是如何展开教学的?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知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

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我首先让学生通过已有知识经验,利用数方格的形式表示数学课本的大小,之后让学生分享各自数数的结果,发现大家表示的各不相同,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在学生认识常用面积单位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不同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经历测量、观察、对比的过程,增加对常用面积单位的认识,感知常用面积单位的大小。

小学数学《三角形的性质》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说明其特点: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思考三角形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引出课题。

(二)讲解新知

呈现学具四根小木棒,长度分别为:8cm、4cm、5cm、2cm。组织学生任选三根小木棒去拼三角形。

学生汇报分享。教师呈现,并强调拼成三角形的方法:首尾相连。

可能得到:(1)拼成三角形,分别为:8cm、4cm、5cm,4cm、5cm、2cm。

(2)拼不成三角形:8cm、5cm、2cm,8cm、4cm、2cm。

组织全班利用8cm、5cm、2cm三根小木棒摆一摆,说明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

教师演示讲解:三根小棒不能收尾相连;5cm+2cm8cm,不能拼成。

组织学生从围成的三角形中任选两根木棒,将它们的和与第三根长度比较。并说说发现的结论。

猜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请学生在练习纸上任意画三角形,并测量长度验证猜想。

教师总结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课堂练习

三根小木棒分别为:8cm、3cm、5cm,能否拼成三角形,为什么?

(四)小结作业

提问: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判断课后练习给定的几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本节课学习的三角形性质是什么?三角形的性质还有哪些?介绍5条即可。

本节课学习三角形的性质是关于边的,内容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而三角形的性质有很多,具体如下:

1.三角形关于边的性质除本节课的以外,还有: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关于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3.关于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的中线,底边的高重合,即三线合一。

4.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5.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三角形的性质还有很多,在初中阶段会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

2.导入中你采用了复习的方式,这是为什么?

本节课性质的探究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利用小木棒去拼三角形,也就是说学生需要会拼三角形。但是,学生之前只学习了什么是三角形,并没有掌握拼的方法。而拼的方法是需要借助三角形的特点的。

所以,我先采用复习的方式,让学生画三角形并说明它的特点,从而强调:首尾相连。这就为后面性质的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方便学生的探究,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兴趣。

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向学生抛出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计算?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出示例题: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为3cm,高为10cm,求圆锥的体积。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

作业:练习题第2题。

1.说一说本节课你是如何进行导入的,这样导入的目的是什么?

本堂课我采用的导入方式是复习导入,在课堂一开始先带领学生回顾圆柱的体积,请学生思考圆锥的体积该如何计算,由此引出课题《圆锥的体积》。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进行导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能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本节课的内容是完全依托圆柱的体积展开的,学生需要类比圆柱的体积得出圆锥的体积,因此在课堂一开始复习圆柱的体积,能为后面的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

掌握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对这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探究学习,可以使学生体会转化化归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在面对未知事物时,能够想到将其转化为已知事物,进而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吨的认识》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一)导入新课

创设选取恰当的质量单位填空小游戏,如:一只小兔大约重3();一袋苹果约重5();一只蜂鸟重10()。

顺势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质量单位——千克与克。

提问:一头蓝鲸重(),应选哪个质量单位?引出课题《吨的认识》。

(二)讲解新知

活动一:认识吨(t)。

教师明确: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屏幕展现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