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小新
书名:MakeItStick
豆瓣评分:0分(3人评价)
Brown,P.C.,III,H.L.R.andMcDaniel,M.A.().MakeItStickheScienceofSuccessfulLearning.Cambridge,MassachusettsheBelknapPress.
博主:南桥现居美国,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业余从事文学翻译
在全世界范围内,关于教育的讨论,我们几乎每天都能从报纸杂志或电视、网络上看到。但是关于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讨论,则少得多。我曾看到一漫画,上面小男孩甲对乙说:“我教我们家小狗吹口哨了。”男孩乙说:“我怎么没听过它吹?”男孩甲说:“我说我教了,我没说它学会了啊。”教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教育者为之苦恼,学习者也感到头痛。因此,一旦有新奇的“学习法”出来,则被社会热捧。以外语学习为例:笔者上高中的时候,扶忠汉先生的“双向式英语学习法”风靡一时,《光明日报》罕见地给了两个全版,刊登其演讲。再后来,李阳的疯狂英语学习法,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引起英语学习热潮。其方法偏颇,屡被质疑,却居然长期生存。若非李阳家暴的影响,该学习法的影响可能还要持续多年。
市面上的诸多学习法实际效果罕有实际证明。如此同时,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中,对于什么学习方法有成效,有很多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在美国传播得极快。原因之一,是《时代周刊》、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等大众传媒,时常会刊载这些研究成果。也有一些人,如安妮·保罗·墨菲(AnniePaulMurphy),常会去梳理此类研究,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大众。经过这些介绍,一些研究随即四处传播,并在教育中实际使用起来。
而在中国,这种研究往往缺乏实际推广,而仅仅困在象牙塔中。一来社会上有个非常反智的不良倾向:大家因为少数专家教授的不良行径,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不相信他们说的任何东西。专家被称作“砖家”,教授被称作“叫兽”,他们有用的成果也被束之高阁。要说学术论文的产量,中国也算是大国。可是究竟有几项真正进入教学应用?与此同时,学习者继续在黑暗中摸索,并奔向吆喝声最大的教育投机商。
前不久,学校心理学教授鲍勃·迈克尔文(BobMcKelvain)教授走到我们几个课程设计人员中间,拿来一本书,说“我已经被这本书取代了。”他长期从事认知和学习策略的研究,而这本书总结了近来关于学习策略的诸多成果。这本书便是年刚刚出版的《粘得住的学习》(Makeitstick).
此书总结了很多认知科学中被实践证明为有效的结论,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也可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组织教学。比如书中认为,“回顾”(retrieval)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学习方法。一些学生为了熟悉书中的内容,不断重复阅读。书中认为,划线、重读这些学习方法使用非常广泛,但是效果也最差。而利用自测或者小测验来“回顾”,则非常容易巩固学习效果,让学习内容“粘”到长期记忆当中。
可是为什么人们会重复阅读呢?重复阅读会造成一种假象,让我们认为我们已经知道,但是我们实际上并未掌握。作者区分了“知道的幻觉”(illusionsofknowing)和实际上的理解。很多人学习一样东西,会像*打墙一样在同样的地方原地转圈。其原因之一,是一些学习者没有把概念或者技能真正掌握,而因先前的接触(比如看过,背过),而误以为知道,思维不知不觉封闭起来,大脑无法再去吸收,下回遇到还不懂,还得从头再来。另外,一些个人经历,包括心理创伤,会扭曲我们的记忆,甚至产生张冠李戴的错觉。同样,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也可能因为先前的知识,思维石化,无从拓展新知。学习是很理性的事,需要拒绝直觉的诱惑,依据实际的证据和审慎分析,去处理一个思维上的问题。人的直觉、本能和记忆往往并不可靠,很多宣扬直觉论的人,往往是缺乏分析和思考的方法,而把直觉和本能,作为自己的挡箭牌而已。此书告诉我们如何系统地打破各种记忆的幻觉、想像的扭曲,和直觉的误导。其终极目的,是把可靠的、基于事实和分析的知识,托付给我们长期的记忆——亦即我们最为重要的学习。
书里还给出了练习方法的具体指引。和我们的死记硬背说法不同的是,作者从研究中发现,同类题目集中练习,效果不如不同题目的混合练习。前者对于短期记忆有效,但是无法进入长期记忆。前者也使得学习过程十分枯燥,比如英语学习中对同样的习题反复操练。而今新发明的一些电脑或者移动应用程序,如语言教学的Duolingo,就是采用这种“插花练习”的方法,去增强学习效果。学生不会一下子把动词不定式学完,才进入到下一步学习。事实上学习的“循序渐进”是一个浪花般后浪推前浪的重叠前进过程,不是不同知识排队接受学习的过程。不同内容的迂回与迭进,也使得学习多了一些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学习的难度、学习者风格、思维韧性训练等诸多方面,此书也都对当前所有的一些认知科学研究有比较全面的总结。阅读过程中,我不时感慨,过去的学习当中,由于方法不当,我都走过了多少弯路。我想没有人会去反对学习,关键还是大部分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得法的。有时候我们把自己的毅力,视作学习的动力。问题是大脑有大脑的规律,你野心再大,也不会转化为学习能力。强化学习的能力,只能去重新认知我们大脑的好恶。我们得把大脑当成一个宠物一样去养,去认识到它的脾气和特性,知道它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这样我们才有成为“学霸”之可能。
此书也有很大篇幅,介绍记忆。开篇甚至引用了埃斯库罗斯的一句话:“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母亲。”能有这样的侧重,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因为在美国布鲁姆的学习分类论(Bloom’sTaxonomy)影响很大。再此分类中,记忆通常被视作“低端技能”——这也往往是西方学者看不起东方式“死记硬背”学习方法的一个原因。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回避低端技能去建造高端技能也是靠不住的。此书作者认可低端和高端思维技能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将其割裂,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倾向。
此书也没有学术图书的晦涩。作者亨利·瑞迪格(HenryRoediger)和马克·迈克丹尼尔(MarkMcDaniel)是认知科学家,而另外一位作者彼得·布朗(PeterBrown)是小说作家。这样的“锵锵三人行”,是要将认知科学的发现,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传达给大众。我希望有出版社能将此书翻译成中文,造福中国学习者。
在全世界范围内,关于教育的讨论,我们几乎每天都能从报纸杂志或电视、网络上看到。但是关于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讨论,则少得多。我曾看到一漫画,上面小男孩甲对乙说:“我教我们家小狗吹口哨了。”男孩乙说:“我怎么没听过它吹?”男孩甲说:“我说我教了,我没说它学会了啊。”教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教育者为之苦恼,学习者也感到头痛。因此,一旦有新奇的“学习法”出来,则被社会热捧。以外语学习为例:笔者上高中的时候,扶忠汉先生的“双向式英语学习法”风靡一时,《光明日报》罕见地给了两个全版,刊登其演讲。再后来,李阳的疯狂英语学习法,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引起英语学习热潮。其方法偏颇,屡被质疑,却居然长期生存。若非李阳家暴的影响,该学习法的影响可能还要持续多年。
市面上的诸多学习法实际效果罕有实际证明。如此同时,教育和心理学研究中,对于什么学习方法有成效,有很多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在美国传播得极快。原因之一,是《时代周刊》、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等大众传媒,时常会刊载这些研究成果。也有一些人,如安妮·保罗·墨菲(AnniePaulMurphy),常会去梳理此类研究,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给大众。经过这些介绍,一些研究随即四处传播,并在教育中实际使用起来。
而在中国,这种研究往往缺乏实际推广,而仅仅困在象牙塔中。一来社会上有个非常反智的不良倾向:大家因为少数专家教授的不良行径,将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不相信他们说的任何东西。专家被称作“砖家”,教授被称作“叫兽”,他们有用的成果也被束之高阁。要说学术论文的产量,中国也算是大国。可是究竟有几项真正进入教学应用?与此同时,学习者继续在黑暗中摸索,并奔向吆喝声最大的教育投机商。
前不久,学校心理学教授鲍勃·迈克尔文(BobMcKelvain)教授走到我们几个课程设计人员中间,拿来一本书,说“我已经被这本书取代了。”他长期从事认知和学习策略的研究,而这本书总结了近来关于学习策略的诸多成果。这本书便是年刚刚出版的《粘得住的学习》(Makeitstick).
此书总结了很多认知科学中被实践证明为有效的结论,可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也可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组织教学。比如书中认为,“回顾”(retrieval)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学习方法。一些学生为了熟悉书中的内容,不断重复阅读。书中认为,划线、重读这些学习方法使用非常广泛,但是效果也最差。而利用自测或者小测验来“回顾”,则非常容易巩固学习效果,让学习内容“粘”到长期记忆当中。
可是为什么人们会重复阅读呢?重复阅读会造成一种假象,让我们认为我们已经知道,但是我们实际上并未掌握。作者区分了“知道的幻觉”(illusionsofknowing)和实际上的理解。很多人学习一样东西,会像*打墙一样在同样的地方原地转圈。其原因之一,是一些学习者没有把概念或者技能真正掌握,而因先前的接触(比如看过,背过),而误以为知道,思维不知不觉封闭起来,大脑无法再去吸收,下回遇到还不懂,还得从头再来。另外,一些个人经历,包括心理创伤,会扭曲我们的记忆,甚至产生张冠李戴的错觉。同样,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也可能因为先前的知识,思维石化,无从拓展新知。学习是很理性的事,需要拒绝直觉的诱惑,依据实际的证据和审慎分析,去处理一个思维上的问题。人的直觉、本能和记忆往往并不可靠,很多宣扬直觉论的人,往往是缺乏分析和思考的方法,而把直觉和本能,作为自己的挡箭牌而已。此书告诉我们如何系统地打破各种记忆的幻觉、想像的扭曲,和直觉的误导。其终极目的,是把可靠的、基于事实和分析的知识,托付给我们长期的记忆——亦即我们最为重要的学习。
书里还给出了练习方法的具体指引。和我们的死记硬背说法不同的是,作者从研究中发现,同类题目集中练习,效果不如不同题目的混合练习。前者对于短期记忆有效,但是无法进入长期记忆。前者也使得学习过程十分枯燥,比如英语学习中对同样的习题反复操练。而今新发明的一些电脑或者移动应用程序,如语言教学的Duolingo,就是采用这种“插花练习”的方法,去增强学习效果。学生不会一下子把动词不定式学完,才进入到下一步学习。事实上学习的“循序渐进”是一个浪花般后浪推前浪的重叠前进过程,不是不同知识排队接受学习的过程。不同内容的迂回与迭进,也使得学习多了一些多样性和趣味性。
在学习的难度、学习者风格、思维韧性训练等诸多方面,此书也都对当前所有的一些认知科学研究有比较全面的总结。阅读过程中,我不时感慨,过去的学习当中,由于方法不当,我都走过了多少弯路。我想没有人会去反对学习,关键还是大部分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得法的。有时候我们把自己的毅力,视作学习的动力。问题是大脑有大脑的规律,你野心再大,也不会转化为学习能力。强化学习的能力,只能去重新认知我们大脑的好恶。我们得把大脑当成一个宠物一样去养,去认识到它的脾气和特性,知道它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吃,这样我们才有成为“学霸”之可能。
此书也有很大篇幅,介绍记忆。开篇甚至引用了埃斯库罗斯的一句话:“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母亲。”能有这样的侧重,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因为在美国布鲁姆的学习分类论(Bloom’sTaxonomy)影响很大。再此分类中,记忆通常被视作“低端技能”——这也往往是西方学者看不起东方式“死记硬背”学习方法的一个原因。但万丈高楼平地起,回避低端技能去建造高端技能也是靠不住的。此书作者认可低端和高端思维技能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将其割裂,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倾向。
此书也没有学术图书的晦涩。作者亨利·瑞迪格(HenryRoediger)和马克·迈克丹尼尔(MarkMcDaniel)是认知科学家,而另外一位作者彼得·布朗(PeterBrown)是小说作家。这样的“锵锵三人行”,是要将认知科学的发现,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传达给大众。我希望有出版社能将此书翻译成中文,造福中国学习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