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测试分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注音版小童谣来了和孩子一起找回我们心中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

让小学生和家长共读“小童谣”

找回我们心中的一米阳光

作者:刘瑞丽

目前市场上的童谣书籍鱼龙混杂,而且绝大部分童谣的定位都是幼儿读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济南出版社在年8月出版了《小学生小童谣课》,将阅读主体定位在小学生。将拗口令、颠倒歌、连锁调等脑洞大开的童谣精选精编,囊括了节气谣、田园谣、忆旧谣、历史谣、礼仪谣、故事谣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孩子的童年穿起一串串珍珠,留下永恒的心灵记忆。

《小学生小童谣课(共2册)》出版社:济南出版社作者:张祖庆李欣主编出版时间:年08月

主编

张祖庆

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谷里书院创始人,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首届“有重大影响力”写作卓越名师。出版专著《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光影中的创意写作课》《刚好遇见——张祖庆散文精选集》等10余本,为儿童创作、编著《名家名篇中的写作密码》《小学生萧红读本》《中国民间童谣》等。

本册主编

李欣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成都市优秀德育工作者。曾获全国阅读成长联盟赛课一等奖。《作文素材》特约作者,多篇文章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博览》《中国教师报》等报刊。

朗读者

柏玉萍

省教坛新星、省普通话测试员、国培导师、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市学科带头人、市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获全国课堂教学现场赛特等奖,全国“教师好声音”现场赛特等奖,合肥市普通话比赛成人组冠*。童谣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儿童接触文学的启蒙。童谣是一代代孩子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文化,通过了历史的检测,经久不衰,对一代代的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孩子们已经很少能从大人口中听到童谣,传承童谣了。这是一种文化和交流的缺失。童谣的市场一直存在,并且相当广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童谣背后的文化价值,愿意教孩子童谣。但总的来说,市场上的童谣书籍鱼龙混杂,要不就是选本内容和样式都高度重合;要不仅仅做个深浅不一的童谣合集,没有配套的拓展练习和话题引申,更没有课程体系,缺乏深度。而且,目前绝大部分童谣的定位都是幼儿读本。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济南出版社在年8月出版了《小学生小童谣课》。其将阅读主体定位在小学生,所以单元设计、难易程度、课后拓展都是以小学生为受众的。该书精选了课篇幅短小、文质兼美的童谣,为小学生提供课本阅读以及古诗文学习之外的有益补充。本书以单元主题分类,每个主题下设若干篇。童谣配有拼音,帮助学生识字阅读。每篇选文后精心设计了“课后想一想”“佳作共赏析”“故事小讲堂”“我来试一试”“拓展小天地”等小栏目,引导学生在情境和品读中学会思考、引发思考。每篇童谣还配有朗读诵录音,使该书成为一套独具特色的有声书,让学生更好地体味音韵美、节奏美和气势美。(全国朗诵大赛冠*柏玉萍老师全书配音)

《小学生小童谣课》将拗口令、颠倒歌、连锁调等脑洞大开的童谣精选精编,囊括了节气谣、田园谣、忆旧谣、历史谣、礼仪谣、故事谣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为孩子的童年穿起一串串珍珠,留下永恒的心灵记忆,会让全国的小朋友在悦耳的童谣声中甜蜜成长。”儿童文学作家、诗人雪野对这本书如是评价。

《小学生小童谣课》的图书策划、责任编辑赵志坚在策划和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深受童谣的美好的感动。他认为,这本童谣作品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成人阅读。“童谣真的太美好了。有时候读着都有种温情的感觉。我们不要丢掉童谣,孩子不要丢,我们成人更应该补上这一课。我们应该让童谣成为心里的一米阳光。”赵志坚感慨道。

赵志坚还透露,创作《小学生小童谣课》这本书的过程并不容易,甚至是有些波折。那么,在这本书背后发生了哪些难事和有意思的趣事呢?这本书如何让孩子们不失去趣味性的同时,实现延伸出的教育目的?对此,百道网专访了赵志坚。

(《小学生小童谣课》的图书策划、责任编辑赵志坚)

百道网:一般来说,童谣都是好玩的、押韵的,非常朗朗上口,让孩子们感兴趣,并且孩子们大都喜欢唱出来。您是如何想到要对童谣进行课程化设计,来出版一套童谣合集的呢?这样的课程化设计对小学生有哪些帮助或作用呢?

赵志坚:童谣是我们中华文化中非常精彩的一部分,在以前,是很多孩子语言和文化启蒙的方式。现在因为各种原因,很多孩子已经很少能从大人口中听到童谣,传承童谣了。这是一种文化和交流的缺失,非常可惜。虽然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能意识到童谣的价值,但总的来讲,市面的童谣成体系并不多。很多童谣类书籍都只是深浅不一的童谣合集,并没有配套的拓展练习和话题引申,更没有课程体系,孩子们和家长们读过就过,接收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也缺乏深度。《小学生小童谣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典性和适读性并存,而且是以课程方式编排的。上下册一共20个单元,每个单元主题明确,拓展层层递进。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教育,又是思维训练,审美熏陶,且难易适中,能让孩子保持足够的兴趣。对于小学中低段学生来讲,是一套完整的、有实际价值的教程。

百道网:书里的篇童谣里有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经典,也有现代及国外创作的优秀作品,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在大量的国内外童谣之中,您在挑选采纳童谣时有什么考虑,或者说有哪些选择标准?

赵志坚: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历史中,童谣的世界如璀璨的星河,优秀作品数不胜数。这些作品就是生活的见证,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我们选编的传统童谣是最多的,现代童谣主要集中在礼仪谣、自然谣等单元,大概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外国作品的比重是百分之十,上下册各有一个单元。所有童谣选编原则是基本一致的,尽量做到选择范围广,内容经典并精彩,并有一定深度,且主题健康,适合小学生阅读。

百道网:放眼望去,市场上不乏童谣读物,您怎么看待童谣这个市场?这本书和其他童谣读本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亮点吸引读者?

赵志坚:童谣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儿童接触文学的启蒙。童谣是一代代孩子口口相传留下来的文化,通过了历史的检测,经久不衰,对一代代的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童谣是生活中最常接触、最易接受的读物形式,统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快乐读书吧”里也鼓励孩子读读童谣和儿歌。童谣的市场是一直存在的,且是广阔的。因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童谣背后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尊重童谣,愿意读童谣,愿意教孩子童谣。但总的来说,目前市场上的童谣书籍鱼龙混杂,很多选本内容和样式都高度重合。而且绝大部分都定位于幼儿读本。而我们这本《小学生小童谣课》阅读主体就定位在小学生,所以单元设计、难易程度、课后拓展都是以小学生为受众的,比如我们选编的名篇链接,就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小学生会慢慢接触的经典作品。

(扫码即可购买)

本书选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易读好背;配有拼音,帮助学生识字阅读;以单元主题分类,引导学生在情境和品读中学会思考,不断积累运用;伴有原创助读系统,每篇选文之后精心设计了“课后想一想”“佳作共赏析”“故事小讲堂”“我来试一试”“拓展小天地”等小栏目,拓展小童谣背后的故事,增强科普性和趣味性,可为教师与家长引领孩子阅读提供参考;图书配有全文范读音频,扫码即可聆听,让学生更好地体味音韵美、节奏美和气势美;运用了RAYS系统,学生扫码即可收听录音、观看微课、联系编辑和作者解答阅读困惑、通过邮件发送自己的仿写作品和朗诵作品可得到名师指导。

百道网:能否介绍一下这本书背后创作、编辑团队的背景?各位老师是如何合作的?

赵志坚:这本书的作者团队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谷里书院创始人张祖庆和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李欣;朗诵老师是全国“教师好声音”现场赛冠*、安徽省普通话测试员、国培导师柏玉萍;编辑团队是济南出版社教育读物编辑部主任、资深编审赵志坚,编辑李文文和编辑孙亚男。“小学生课系列”的选题是赵志坚主任和张祖庆老师一拍即合策划出来的选题。选题确定后,张祖庆老师联合李欣老师组成《小学生小童谣课》作者团队选文、编写,编辑团队审校、反馈意见并联系设计内文版式和封面。在双方的密切合作下,定稿成书。之后,我们联系了全国“教师好声音”现场赛冠*柏玉萍老师为《小学生小童谣课》录制范读音频,编辑团队同样把好质量关,使录音达到一流水准。

百道网:你们在成书过程中遇到过哪些趣事、难事或有意义的故事呢?

赵志坚:《小学生小童谣课》的成书并不容易,甚至是有些波折的。

在年8月编写阶段,编辑团队和作者团队约定在青岛碰头开会,打算确定一下本书的定位、风格,解决一下作者在编写时遇到的问题。结果正赶上“利奇马”台风经过青岛,不少动车、飞机都停了。编辑团队是正好提前一天到的青岛,还没赶上动车停运;但张祖庆老师从杭州到青岛的飞机停飞了。后来张祖庆老师一直退票换机、改签,想了各种办法,花了两天时间,终于从杭州赶到了青岛。这期间,张祖庆老师甚至想过直接手机视频沟通,放弃看PPT了,不过机场的信号非常不好,视频通话也失败了。还好第三天,张祖庆老师顺利赶到,和大家开了一场紧急会议,确定了丛书的编写方针。那几天确实太难了,哈哈。本书也不是一次性定稿的。初稿完成后,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童谣过于简单,达不到拓展的要求,助读栏目比较少,等等。和作者沟通后,作者非常赞同我们的想法,又重新筛了一遍选文,并增加了“故事小讲堂”的数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图书的趣味性。《小学生小童谣课》是年8月出版的,但其实7月文字稿就已经定了。当时我们正打算进行最后一遍检查,发现图书的内文版式还是偏严肃了一点,毕竟是给低年级小学生看的嘛,我们还是希望能给小学生带来好玩的、好看的设计。虽然是很微小的差别,但我们还是想再改改版式,延后出版。我们向李岩副总编辑说了这个想法,李总非常支持、鼓励我们,说只要能让书变得更好,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去做,好书不怕晚。所以,我们在即将下印的时候,做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全部更换内文版式。所有的编辑都动起来,想创意,找资料,与美编、排版沟通,终于在7月底真的完成定稿。连排版老师都说,别的书只要出三遍稿就行了,你们这本书四遍、五遍还不够,怪不得做得这么好呢!有意思的事情也有很多。比如李欣老师在选编的时候,就问遍了自己家的长辈。结果她的爷爷奶奶居然随口就能说出好多童谣。其中不少都是李欣老师闻所未闻的、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童谣。也就是说,老一辈的人,童谣真是他们的生命的根,最早的文学启蒙。可惜这些方言童谣真的要慢慢消失了,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所以李欣老师在编书过程中一直有“抢救童谣”的感慨。而且我们发现,很多童谣都有各地版本,比如《张打铁,李打铁》《数螺》,证明它们在广泛流传,当地老百姓有更接地气的改编。这些童谣的生命力是非常强的,文化价值也颇高。仔细去研究各地不同版本的童谣,都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百道网:对于儿童阅读这本书,你们有哪些推荐的阅读或学习方法?以及你们期待孩子们会获得哪些收获?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的阅读方法和收获想必不同吧。

赵志坚:至于孩子们的阅读方法,建议低段孩子从读正文开始,年纪大点儿的理解力强的,再细读拓展。总之原则是“兴趣至上”,觉得怎么有趣怎么读。如果老师或家长能组织一些相应的体验活动,比如诵读童谣、表演童谣、方言童谣,甚至创编童谣,就更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了。童谣的语言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它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文化。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接触《小学生小童谣课》能走进童谣广阔的天地。有一个很好的案例:有个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叫“闹妹”,她天天听《小学生小童谣课》里柏老师的朗诵录音,再跟着书内注音一起读,不仅可以口齿清楚、标准熟练地朗读童谣,还认识不少字了呢!闹妹还把她朗读的童谣发表在网络平台上,随时记录她的小收获。

百道网:这套书的每篇选文后精心设计了“课后想一想”“佳作共赏析”“故事小讲堂”“我来试一试”“拓展小天地”等小栏目,这些都是偏向课程化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如何能让孩子不失去趣味性的同时,实现延伸出的教育目的?

赵志坚:简单地说,我们就是根据童谣本身的特点设计的课后栏目。有的童谣就属于故事谣,我们自然链接相应的故事。比如《小白菜儿地里*》,课后我们就编写了一个适合孩子阅读的《小白菜》的故事,童谣和故事互为补充,让孩子体验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特点。《拉大锯,扯大锯》反映从孩子眼里看到的当时人们的社交,我们链接萧红的《看戏》选段,并让孩子们思考,我们现在如此热闹的时候是在什么时候?热闹场面和书里有什么不同?这样结合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拉近童谣和孩子的距离。

百道网:能否说说您参与编辑这本书的最大体会?

赵志坚:从童谣对我们的影响上来说,童谣真的太美好了。有时候读着都有种温情的感觉。我们不要丢掉童谣,孩子不要丢,我们成人更应该补上这一课。我们应该让童谣成为心里的一米阳光。从编辑这本书的体验上来说,首先要明确读者定位,根据定位设计选题内容和特色。包括内容文字,也包括封面设计、版式设计,要让目标读者喜欢。其次要做高质量的品牌书。不要有“差不多”“还可以”这样的心理,有一点凑合,就会流失一部分读者;有很多地方凑合,这书就不是好书了。读者都是用心来选书的,编辑要当读者的朋友,做让读者满意的书。最后是拥抱新科技,将科技赋能于纸质图书,创新产品形态,打造有声美文书、现代纸书。《小学生小童谣课》有声美文书、现代纸书绝对不是只能在纸上看,读者也可以在手机、电脑上听书、听课,并且通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