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测试分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将相和教案 [复制链接]

1#

《将相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理屈词穷、绝口不提、理直气壮、允诺、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师:通过课前预习,你都了解到了哪些相关资料,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师出示背景资料补充。)


  生2:我知道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好是和好。


  生3:……


  二、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三个事件中,有一位贯穿始终的灵*人物,他是谁?(生交流)对,卿相蔺相如。


  师: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是否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士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职位比廉颇还高。(出示古代大夫和上卿的有关规定,帮助学生理解廉颇对蔺相如的不满)


  师: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抽生读书)听了廉将*这短短的三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廉将*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相机板书)


  师: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谁的角度?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引导学生用“将相之所以不和,是因为蔺相如__________,还因为廉颇__________”来从表象和实质两个层面感悟:将相之所以不和,表面看是因为蔺相如的官位比廉颇高,实际是因为廉颇的错误认识:蔺相如没有本事,只靠说嘴皮子就作了比自己还高的官。


  三、品读体验


  师:你觉得蔺相如真的像廉颇说的那样就靠一张嘴,没有什么能耐呢?生:不是。


  师:老师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赶快从文中找事实来说服廉颇吧!


  出示学习任务:


  (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揣摩人物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示: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勾画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的句子。


  师:好,来,按课文叙述顺序交流你画出的内容。(抽生交流)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


  (2)文中用假设句式说明什么?


  生:蔺相如早就把计策相好了,可以说是胸有成竹。


  师:指导学生朗读。


  2.“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怎么样地)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和氏璧既然已经回到自己手中,蔺相如再说话可就――理直气壮了。谁能读出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话来?(抽生同时提醒余生:现在,我们就是秦王,听听蔺相如的话。)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3.到了举行点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自读这段话体会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4.“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维护赵国的尊严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综上所述,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学生总结靠着聪明才智、机智勇敢和不畏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这些片面评价时却说出了怎样的话?(抽生读)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吗?大家知道……我所以避着廉将*,为的是我们赵国呀!”,你听出了什么?(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


  6.同学们,我们尚且听出了蔺相如的识大体、顾大局,更何况是大将*廉颇呢!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来看插图,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两人见面会是怎样的情景,他们会说些什么。


  7.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


  8.一个知错就改,另一个真诚相待,都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此过后(出示齐读)――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师:同心协力这四个字浓缩为一个字,就是课题中的――和。是呀,俗话说:“人和百事旺,家和万事兴”,国家也一样,正由于将相二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保卫赵国,秦国很多年都不敢再来进犯赵国。


  9.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原因)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我们平常在写作文描写人物时,要想表达人物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呢?(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师:那么我们对廉颇和蔺相如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人物的什么知道的?(语言)你能通过一段话来表达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吗?


  板书设计:


  将相


  勇于改错完璧归赵勇敢机智


  顾全大局渑池之会


  不和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爱国思想。


  2、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研究的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描写,通过朗读感悟,初步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重点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整体感知


  1、揭题: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板书:蔺相如廉颇)


  3、小结: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二、切入,直击冲突处


  1、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耿直爽快、英勇无敌的多维形象)


  5、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板书:嘴?)


  6、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受蔺相如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1、默读文章第一部分,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读了之后想想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2、交流,找出蔺相如说的话。(其中有个转述句,要学生试着改为蔺相如直接说的话。)


  3、比读一、三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⑴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现在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怎么回事?)


  ⑵理直气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他不理直气壮行吗?


  ⑶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⑷指导朗读。你来威胁秦王试试看。


  4、比读二、四句:


  出示句子: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⑴我们再来对比着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现在,我就是秦王,和氏璧在我手中,谁能从我这骗去?


  5、品读第五句:


  出示句子: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⑴读一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当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很可能是什么?为什么?


  ⑷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能做到大大方方呢?(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⑸来咱们一起放声读一读,读着读着,立在你心中,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6、讨论: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7、小结: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1、接下来,我们品读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请大家自由读文章第二部分,看看这时站在你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2、交流:这时站在我们眼前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蔺相如?你是从哪读出来的?


  3、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4、你从哪里感受到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5、指导朗读。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6、思考:蔺相如为什么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


  7、师述: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无畏)


  8、齐读。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逼逼秦王。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1、仔细读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从蔺相如的话语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2、出示句子: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3、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吗?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4、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他到底怕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5、他时刻想到的是什么?


  6、指导朗读。


  7、师述:为了保持国家的安定,蔺相如时刻想到的是赵国、赵国,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定而无私的人吧。(板书:无私)


  8、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9、师述:蔺相如靠的那仅仅是一张嘴啊,他是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但他用他的唇枪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板书: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这里有个细节脱下战袍,战袍对将*意味着什么?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3、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板书:爱国)


  2、齐读最后一句话。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蔺相如无我无畏无私嘴


  爱国


  廉颇知错就改

《将相和》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能简要复述本文的三个小故事。


  3、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三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都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说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长久发展需文臣武将齐心协力,但在战国时,曾发生一件将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提出自读要求:


  1、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


  1、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小组内探讨。


  三、反馈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把握词语的词义。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理直气壮:理由正确、充分,说话气势壮盛。


  完璧归赵: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负荆请罪:光着上身,背负荆条,向人请罪。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齐心协力,共保赵国。)


  2、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小故事?请简要复述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赵王得到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占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换,蔺相如与秦王巧妙周旋,最终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被逼无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让人记录下来。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


  负荆请罪:蔺相如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让蔺相如下不来台。蔺相如一针见血的话语传到廉颇耳中,廉颇深知自己大错,背负荆条,上门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的起因,三个小故事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业


  把“将相和”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六、板书设计


  将相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


  为重。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


  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设计:


  35、将相和


  (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


  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特点”的学法指导,因此,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品读,如能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进行朗读、理解、体会,感悟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与爱国之心。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较为熟悉,因此,让学生以“我非常喜欢(或敬佩)蔺相如(或廉颇)”为开头,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时,学生写得内容较为丰富,语言也较生动。

《将相和》教案5


  


  1.掌握生字词;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22.将相和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仔细阅读第二、三两大段;搞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4.形成板书:


  22.将相和


  一、完璧归赵抓人物特点


  蔺相如勇敢机智忠贞爱国抓线索、联系


  二、渑池之会↓


  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和的重要


  三、负荆请罪失和的原因


  廉颇知错就改言和的基础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两节课内容,朗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巩固字词。


  教学步骤: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评:《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要体现大纲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所以从特点考虑,教给学生抓联系也是相当重要的。


  此外,大纲还指出,讲解课文要处理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根据这个要求,我们在整分合课堂教学结构上,做了一些尝试。


  下面谈谈在处理这篇教材中如何着力体现以上观点的。


  整,要从整篇入手,要求学生对整篇文章首先有个总的印象。学习《将相和》一文,通过预习,初步阅读,学生应该了解课文是历史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与廉颇言和的事。


  整,还指在下面的进一步一部分一部分地分析时要有整体观念,处处着眼于整篇文章,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能把一课分析成几段书。


  这篇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呢?很明显,课题《将相和》将引起读者如下思考:将相有过什么矛盾,为什么要讲和,为什么又能言和?可见讲和的原因,失和的原因,言和的基础,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条线索去阅读理解,搞清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搞清三个故事与整篇《将相和》是什么关系,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完整的深刻的认识。

《将相和》教案6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课时安排


  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2)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播放课件,学生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距。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2)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稍加思索便成竹在胸,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能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己先练一练。指名读。


  3.教师小结。


  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b.认为这样安排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安排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我们开一个小型辩论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学生讨论。


  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学生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


  原出来。


  学生写作,交流。


  (二)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他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案7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懂得遇事要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的道理。


  4、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感悟人物特点,理清各段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写话。


  


  3课时(展示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交流课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资料。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同学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一起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⑴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⑵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⑴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⑵讨论交流。


  4、再读故事,明晰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俺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2、俺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俺头上去了。俺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⑴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⑵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3、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当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1、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⑴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⑵自身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2、集体交流,深化认知:


  ⑴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⑵点拨要点:


  ①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A、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B、播放课件,同学体会秦赵双方实力差异。


  C、想象一下赵王能急成什么样,谁能用自身学过的词语形容一下?


  ②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俺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假如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俺就把璧交给他;假如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俺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B、稍加思索便心中有数,读一读这句话,想想强调哪些词,才干读出这种胸有成竹的从容。自身先练一练。指名读。


  ⑶教师小结。


  ⑷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①生论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示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②同学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他理直气壮地说∶“俺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俺手里,您要是强逼俺,俺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A、“理直气壮”什么意思?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


  B、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C、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沛体现了蔺相如不只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③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誉,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A、王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课件展示描写秦王的语句。)


  B、认为这样布置不合适的请举手,认为这样布置挺好的请举手。好,真理愈辩愈明,俺们开一个小型争辩会,请大家各抒己见。


  C、同学讨论。


  D、这样的描写故事中还有吗?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⑸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升官比坐电梯还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渑池会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示出了哪些过人之处。老师还专门为大家节选了一段《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录,大家可以作为参考。(课件展示《史记》片段)


  同学根据发言提纲准备发言,师巡视。


  集体交流。


  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你能用自身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身的阅读,感悟,探究,俺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只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嘴?


  胆识过人舍生忘死忠君爱国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到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


  二、讲授新课


  1、学习“负荆请罪”:


  默读这个故事,勾画语句,体会蔺相如的过人之处──顾全大局。


  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引导同学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同学写作,交流。


  2、理清课文条理:


  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三、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为什么最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将相和》教案8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2、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4、帮助学生认识“璧、廉、颇、缶”;会写“赵、壁、骗、怯、廉、颇、辞、缶、卿、削”;理解“胆怯、推辞、侮辱、击缶、上卿、大夫、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5、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小剧本,并尝试进行排练表演。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权,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能力、复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一节课整理的问题


  二、根据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1.学习完璧归赵


  (1)默读课文1-10自然段,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倚仗强势,要骗宝玉;


  经过:蔺相如向赵王献策,并与秦王面对面斗争;


  结果:蔺相如派人送宝玉回赵国。


  (2)深入阅读,认识人物形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②带着问题深入阅读


  ③在什么情况下,蔺相如向赵王献策?


  理解“战国”“和氏壁”“说愿意拿15个城池换这个宝玉”“为难”。


  ④蔺相如献策时说了什么,他的态度、想法、心情怎样?


  理解“我愿意带着宝玉到秦国去”“如果”“理屈”。


  ⑤蔺相如怎样把献给秦王的宝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赵国?


  “……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他是真撞还是假撞?由此你领悟出什么?


  ⑥你怎样认识这个故事的结果?取得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课文哪些语句描写突出了蔺相如的精神品质?有感情的朗读。


  三、总结第一段的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带着问题细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


  4.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


  四、运用学习方法,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1.提出有价值问题。


  2.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①赵王在什么情况下动身去渑池赴会?


  ②渑池会见时,蔺相如怎样与秦王针锋相对?


  ③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取得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导讨论,着重体会重点词句,明确当时情况;针锋相对;事情结果及原因。


  总结:蔺相如进一步发扬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的精神及机智勇敢的品质战胜了秦王;廉颇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双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五、自学第三段。


  1、把这一段分成三层,理出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和好的,促使他们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蔺相如和廉颇的行动和表现有哪些感人之处?


  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六、总结。


  1、迅速浏览全文,思考


  (1)把三个故事连起来看,前一个故事的结果与后一个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具体说一说。


  (2)从课文中找到三个故事连接、过渡的句子,读读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2、评价人物,着重认识二人的品质。


  蔺相如和廉颇各自表现的品质是什么?共有的品质是什么?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3、朗读,欣赏人物的描写。

《将相和》教案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协力、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二)能力训练点


  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蔺相如对敌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三)本文的疑点是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解决这个疑点的办法是先解决本文的重、难点,再达到水到渠成解决疑点的目的。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集中交流。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4.课堂口头、笔头练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课前同学们齐唱《*河颂》。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就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最强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它六国进攻。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受到秦国的侵略。文中讲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出示幻灯,组词:)


  (2)解词:


  无价之宝:形容物品特别珍贵,用多少钱也买不到。


  诚意:真心。


  绝口:因回避而不说。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挡,抵抗。


  推辞:谦让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亏。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本课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发现的一块玉制成的璧。“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同心协力: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质疑问难,教师巡视、点拨。


  4.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不足。


  (2)速读课文,讨论交流。


  ①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6.学习第一个小故事。


  (1)指名朗读第一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各抒己见,归纳整理: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


  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机智勇敢。)


  7.看图讲述,训练表达。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1,发挥想象,说说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归赵的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复述故事能力。进一步了解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的人。


  8.小结:


  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机智勇敢地和秦王斗争,做到了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个故事。


  (四)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


  (1)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2)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扩展:蔺相如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课下请同学们预习“渑池之会”。


  (五)课堂练习


  简要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由哪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第一个故事,说说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过渡: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被赵王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个小故事。


  (1)学习第二个小故事。


  按照学习第一个故事的方法学习第二个故事。


  自学提纲:


  ①读第二个小故事,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赵王,要赵王鼓瑟,并且叫人记录下来。


  经过:蔺相如针锋相对地逼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尊严。


  结果:秦王没占到便宜,只好放赵王回国,相如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


  ②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a.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b.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并且让人记录下来,这实际上是秦王侮辱赵王,贬低了赵国的地位,所以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秦王击缶后,不敢拿赵王怎么样,是因为廉颇大将*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只好放赵王回去。)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小结过渡:在渑池会上,蔺相如机智勇敢、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蔺相如维护了赵国、赵王的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是当之无愧的。可廉颇却很不服气,认为蔺相如只是靠一张嘴上去的,而且职位还在自己之上,于是将相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是怎样解决的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个小故事。


  (2)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①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②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点拨:


  ①起因: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蔺相如,将相之间产生矛盾。


  经过:蔺相如处处回避、忍辱退让。


  结果: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②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吗?……我所以避着廉将*,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表现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③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灯片,阅读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a.蔺相如这样说,是不是自我吹嘘?为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不是自我吹嘘,因为这是在廉颇不服,想找机会羞辱他的情况下说的。)


  b.这段话包括几层意思?


  (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对国家安危的重大关系: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品质。)


  c.“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什么地方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说得对。从渑池会见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体会人物的特点。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①画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②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学生可以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讨论、交流、点拨:


  (因为廉颇听到了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说明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课堂练习


  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个故事间联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二)重点、难点、疑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点拨,突破难点、解决疑虑:


  (1)分角色朗读全课,课文讲了哪三个小故事?表现了蔺相如、廉颇的什么品质?


  (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两人爱国的好品质。)


  (2)课文的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谁和谁的矛盾?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这些矛盾可以归纳为哪两种矛盾?


  (讨论、交流、点拨:叙述了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敌我矛盾;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是个人矛盾。)


  (3)贯穿两种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谁?(蔺相如)蔺相如在这两个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别采取了怎样不同的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点拨:对秦国敌我矛盾采取坚决斗争、针锋相对的解决办法;对同廉颇的内部矛盾采取顾全大局、求和、团结的解决办法。)


  (4)三个小故事间有什么联系?


  (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个故事是因果关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个故事的总的起因,如果没有这个原因,也就不会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而最后蔺相如忍辱退让,廉颇受感化,负荆请罪,主要是由于他们看到了大敌当前,有共同抗秦的爱国之心,这是促成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顾全文,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记叙将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改过的精神,赞扬了将相爱国的好品质。)


  (三)总结、扩展


  本文通过典型事件来刻画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下请同学们自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进一步学习将相团结一致、全力合作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布置作业


  1.形近字组词:


  2.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3.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据将相的高尚品质来谈感想,如果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国家建设得更好,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将相和》教案10


  教学目的:


  学习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教育学生学习蔺相如以国家为重、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昨天,我们学了前面两个故事,看到蔺相如为使完璧归赵,在秦王面前临危不惧,以死相拼,渑池会上又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个故事。(板书:负荆请罪)


  二、新授


  (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


  1、出示填空题:


  (1)蔺相如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声称,蔺相如听了就。


  (2)他对手下说这样做为的是。


  (3)廉颇知道了,就到蔺相如门上。从此,他们,保卫赵国。


  2、学生自读课文,练做填空题,请学生填空。


  3、小结层意:这三题把这则故事分成三层。第一层讲蔺相如职位比廉颇高,因而将相不和。第二层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一再避让。第三层讲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二)学习故事第一层。


  1、先来看故事第一层,一生读。


  2、小结过渡:从这一层我们知道廉颇起初曾想给蔺相如一个下不去,可后来却与对方握手言和,最终将相和好。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关键作用?


  (三)学习故事第二层。


  1、过渡讨论:关键因为谁?他是怎么做的?他的行动用一个词来概括(避开)。他为什么一再避开廉颇呢?在整个事情过程中,蔺相如的行动起了很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


  2、幻灯出示: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吗?大家知道,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我们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国。我之所以避着廉将*,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啊!


  3、齐读,你读了这段话理解了什么?(板书:顾全大局)


  4、老师分层,同学们对这段话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再来一层一层细细讨论一下。


  5、齐读第一层:这句话说什么?


  6、齐读第二层:(1)这层围绕哪个字来写的?(2)怎么说和这个道理的?(正反两方面)(3)不和有什么坏处呢?指齐读。(4)和呢?(引读)(5)这句话你怎么理解的?文的作用从前两个故事可以看出,武呢?(6)是啊,因为我们文武兼备,齐心合力,才保住了赵国;如果我们不和,只能是国破家亡。


  7、齐读第三层:赵国的利益指什么?


  8、蔺相如关心的是赵国的利益,他一心为了赵国。你们看看他这段话中几次提到赵国?把我们换成赵国读一下好吗?


  9、蔺相如的话一心为了国家,处处维护国家的利益。(板书:维护国家利益)


  10、我们能不能读出他表达的意思呢?(读、评)


  (四)再学故事第一层,蔺相如这样说,廉颇又是怎么说的呢?


  1、一生读廉颇说的话,你觉得廉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先看第一句: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1)他为谁而攻?为谁而战?(2)克是什么意思?攻无不克呢?战无不胜?(3)这克、这胜来得容易吗?怎么来的?为的谁?3、再读读渑池相会中写廉颇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4、廉颇是一位战功赫赫、声名远扬的大将*。他也是为了国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这时的居功自傲,我想,只是他一时只看到自己的功劳,而看不到旁人的作用?5、过渡:当蔺相如那一番肺腑之言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又是怎么想的呢?


  (五)学习故事第三层。


  1、齐读,讨论:廉颇怎么想的?引读。2、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看这幅画面。3、幻灯出示:(负荆请罪图)(1)从图上你能看出谁是廉颇吗?谁是蔺相如?(2)你能描绘一下廉颇的样子吗?(3)他认为自己有什么罪?他背荆条做什么?4、一个威望极高、战功赫赫的堂堂大将*竟然这样跪在人家面前,你对廉颇有什么新的想法?别人会怎么想?(廉颇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顾自己的颜面,不计较荣辱得失,勇于改过,负荆请罪,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板书:勇于改过)5、此时此刻,面对廉颇的举动,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小结:他们两人,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前嫌、宽容大度的宰相,一个是顾全大局、不计得失、勇于改过的将*,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保卫国家,多么伟大的两个人物啊!6、齐读。


  (六)小结文章写作方法。


  1、这篇文章有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合起来就是(生说)。三个故事是怎么连起来的?


  2、这是内容上相连,什么思想贯穿全文?是啊,《将相和》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闪烁着一种爱国主义的光辉。正因为这点,这则记载在《史记》中的故事才流传了几千年。故事中两位伟大人物的崇高品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传为美谈!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热爱祖国,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维护国家的利益。

《将相和》教案11


  复习导入后,让学生仔细读文,看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对文章内容有何感悟?(可以抓住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甚至一个标点,来谈你的理解和感悟。)边读边画,可以批注。


  在学生充分自我感悟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小组合作交流。在充分交流、探究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汇报。(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我预想中,学生也许会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进行汇报。但第一个学生的发言,就直指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我便顺其自然,循着学生的思路往下进行,没想到,这节课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过程如下:

《将相和》教案12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供参考阅读!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这里应读(),“将”指的是()。


  (2)“相”的读音有()()。这里应读(),“相”指的是()。


  (3)“和”的读音有()()。这里应读()。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将相和》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连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三个小故事。你们能从标题中看出是哪两个人物吗?(学生自由发言)那么“将”“相”各指谁?“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读文去看看吧!


  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给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想想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3、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得问题准备组内讨论。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读文,纠词正音。


  2、交流三个小故事所加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学生现在小组内交流提出的不懂的问题,初步解决一部分问题,留出有价值的问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班内交流。


  4、教师同学生共同分类归纳重点问题


  (1)完璧归赵


  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比上有点儿小毛病?”


  蔺相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脑袋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怎么会心甘情愿的让蔺相如回国?


  (2)渑池之会


  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3)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


  廉颇至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为什么要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勾画重点问题答案,为下一节课的汇报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廉颇和蔺相如,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机智和风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点问题提示。


  引导: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小故事?练习多读读,自由结组,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三、围绕“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为什么?”这一话题,交流讨论并指导朗读。


  1、蔺相如:机智勇敢;热爱祖国;胸怀宽广;顾全大局;


  2、廉颇:英勇善战;热爱祖国;知错就改;


  3、要求学生想全理由,组织好语言。


  4、指导学生朗读蔺相如和廉颇的相关语句。


  重点语句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的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四、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使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让他们身上的这种优秀品质在我们的身上发扬光大吧!


  第三课时


  一、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想。


  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


  二、编排课本剧。


  1、选择一个小故事,试演。


  2、师生品评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有条件的学生看看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将相和》教案14


  《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将相和》。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根据课文的特点。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


  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是一场*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治才干。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


  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


  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廉大将*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


  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又如:


  蔺相如:(上前扶廉颇)将*这是为何,快快请起!


  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廉颇:上卿大人,过去您不与我斤斤计较,我感激不尽。您劳苦功高,要是没有您,我国稀世珍宝――和氏璧一定会被秦王骗去;要是没有您,“渑池之会”赵王定会受到侮辱,请您再受我一拜!


  蔺相如:将*说的是哪里话,“渑池之会”要不是您的兵力,不但秦王不会为赵王击击,恐怕我和赵王也早就成了阶下囚了。


  廉颇:蔺兄真是令人敬佩,往后我听您的,我们一起做好赵玉的左膀右臂,为赵国强盛做出贡献。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教案15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资料。在理解课文资料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认读“璧、蔺”等生字,会写“赵、拒”等生字。


  学习重难点


  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资料,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一、走进古典名著,了解名著资料


  1、导入:你必须听过或读过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诸葛亮的故事……它们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


  我国的文学、历史名著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你还明白哪些名著?(《三言二拍》《资治通鉴》等)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在我国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叫司马迁,他出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史记》,请同学们翻开教材,读一读“资料袋”。(生读)


  2、破题、解题。题目中“将”指谁?“相”又是指谁?“和”的意思呢?


  二、走进课文资料,领悟文章中心


  1、听课文配音朗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个故事?指名说后再让学生上台板书。(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


  2、学生自读课文,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当场交流解决。


  3、指名接力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讲“完璧归赵”?哪些自然段讲“渑池之会”?哪些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读后反馈、明确:第1~10自然段讲“完璧归赵”;第11~14自然段讲“渑池之会”;第15~18自然段讲“负荆请罪”。)


  4、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10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再提出几个感兴趣或不理解的问题。


  (2)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再指名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3)以下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提及,能够由教师提问,重点讨论:


  ①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导秦国去。……”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务必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②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此刻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理直气壮”的理解。


  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


  ◇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读这句话,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来。


  ③到了举行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蔺相如为什么能大大方方?能够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踏实、坦然、简单、放心、沉着、简单、无惧无畏)


  ④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从“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构成比较,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最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4)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够看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胆识过人、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⑤朗读课文第1~10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资料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资料。


  1、学习“渑池之会”的故事。


  (1)生默读课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几个感兴趣的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交流。如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样样?


  (2)提问:


  ①在课文的这个部分中,你对哪些词句感受最深刻?


  ②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赵国赢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③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负荆请罪”的故事。


  (1)指名读课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说廉颇负荆请罪,同学们认为廉颇有罪吗?(答案能够是──廉颇只能说犯错,不能说有罪。廉颇认为自己有罪,这说明廉颇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也能够是──如果廉颇不及时改正错误,就要成为国家的罪人。


  (3)廉颇负荆请罪,能够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4)透过这个故事,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二、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1、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的含义。


  2、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


  3、说说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有条件的同学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


  (福建省厦门市康乐小学*秀婷福建省厦门市金尚小学蒋丽萍)


  B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明白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此刻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推荐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推荐:推荐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能够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能够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比较,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5、交流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那里能够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主角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向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必须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这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取一个主角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学完了课文,请你结合课文资料,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感兴趣的同学能够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之后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之后怎样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K12教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